媒介生态学:系统论观点指导下的分析

(二)媒介生态学:系统论观点指导下的分析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认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17]。换言之,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所谓环境则是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外界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的总和[18]。而“生态”(ecology)一词的词源是希腊语的“oikos”,原意是“家园”的意思。国际化大都市在生态学的视野之下,就是一个与周遭环境发生关联又自成一体的诸多子系统的集合体,一个都市人的共同“家园”。

以邵培仁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吸收了中西方生态学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异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国的媒介生态学(media ecology),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与规律,是一套基于“系统”的思维方法。媒介生态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媒介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建构[19]。这与我们对国际化大都市这一内外关系极为复杂的“城市有机体”的研究取向不谋而合。

在媒介生态学中,依据研究对象同自然地理的距离,将环境分为地理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组成“环境金字塔”[20]。课题组根据此次课题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此“环境金字塔”进行了修正,得出了本次研究的环境体系(见图1-1),其中包括以下四个子系统(子环境):

图1-1 本次研究的环境体系

1.大都市外部环境

这是国际化大都市最外围的环境,包括该城市在国界内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地理中的位置,在国家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在世界经济文化大格局下的角色安排等。

2.大都市内部物理环境

这一物理环境包括地形环境、基础设施环境,还包括大都市的基本区划,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个功能区域和微观社区等。

3.大都市内部社会环境

如果说大都市的物理环境构成了这一城市的骨骼和肌肉,那么在大都市中生活的居民则是让都市充满活力的城市血液。人口的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社会阶层构成,乃至在城市中的社会分工等,都构成了国际化大都市最基本的社会环境。

4.大都市媒介信息传播系统环境

虽然实体的报社、电视台在很多时候充当了这座城市的“地标”,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北京央视的总部大楼等。但真正给这座城市充当“神经网络”,成为城市居民感知外界的“皮肤”的,是遍布城市的媒介网络,包括报刊的发行网络、广播台的无线网络、电视台的闭路有线网络,以及以电信通信网络为载体的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等。这些媒体网络,共同构成了大都市的信息传播系统,也是城市子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本研究,希望能够基于前三个从外而内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国际化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这一子系统,是如何与这三者发生互动影响的,即:高度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造就了怎样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这一信息传播网络又对于国际一流大都市地位的确立有何帮助,以及如何辐射到地区及国家并推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