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从公共与商业并存到数字化共进

(三)广播电视:从公共与商业并存到数字化共进

目前,东京地区收视的主要频道包括[66]:NHK、东京metropolitan television(MXTV)、全国朝日放送(ANN)、富士电视台(FNN)、东京放送(JNN)、日本电视放送网(NNN)、东京电视台(TXN)等。

谈及东京的广播电视现状,必须先从日本广播电视业的体制及信号传送两方面大背景来了解。在体制上,自1950年制定了“电波法”和“广播法”以后,就确立了日本的广电事业为公共(半官方)广播的NHK和私营商业电视(民间广播联盟,简称NAB)并存的体制,一直延续至今。日本广播电视的传送分为地面系统、卫星系统和有线系统三大类。其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卫星系统又分为广播卫星系统(BS)和通信卫星系统(CS),这在世界上是独有的。

1.BS与CS的共存

在日本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早进行卫星试验播送时,仅有BS,但由于日本新修改的广播法将国际卫星播送委托于NHK,所以在BS播送方面,民营电视几乎无法参与。但是,该法又规定了可以利用通信卫星进行传送,因此导致了CS播送的出现。时至今日,正是BS与CS的共存形成了日本电波媒体的独特的分布和多样、专门化的发展局面。进入21世纪,从东京收视的分配情况来看,实行BS模拟传送的有NHK的BS1、BS2和HDTV三个频道,WOWOW[67]的一个电视播放频道及一家实行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的声音传送;实行BS数字传送带有NHK的BS-1、BS-2和HDTV三个频道,以及民营的七台七频道:BS日本、BS朝日、BS-I、BS-Japan、BS富士、WOWOW和Star Channel BS,共10个电视频道;另实行FM播送的有10家,实行Data播放的有九家。而在CS方面,利用CS数字传送的有Skyperfe TV和有线宽带网(Boardband Networks);实行CS模拟传送的只有提供PCM声音的一家。另外,CS所具有的可能增加频道数的特点,以及对其实行的委托和受托播放制度,是那些只有软件(节目制作或编辑能力)的事业体成为委托业者,因而造成的频道过剩,通过激烈的竞争而走向频道的细分化和专业化。

2.NHK

NHK作为国家公益性电视台,是从其设立之日就确定的。日本《广播法》的第七条对NHK的设立目的有如下规定:“协会的设立是为了公共的福祉,为了在日本全国播放丰富多彩的优秀节目或进行节目的播放委托业务。协会在播放国内节目的同时,为了广播电视技术的进步而开展的必要的业务以及进行国际广播业务和委托协会国际广播业务也是其设立目的之一。”NHK不仅是以《广播法》的规定为依据而设立,其业务范围、组织形态和收视费制度都由《广播法》明文规定,此外,NHK的收支预算、事业计划和资金计划每年都要向总务大臣提出并必须得到国会的承认后才能实施。

尽管NHK作为“国民的广播局”,但从广播法施行起便确立的收视费制度,使NHK凭借收视费作为主要财源得以财政独立,确保了其在事业运营和节目制作上相对的自主性。在包括东京的全国范围内,NHK运营着包括电视、广播11个频道,全国的签约用户达到4 000万左右[68];同时在对外广播和交流方面,还分别有短波国际广播Radio Japan和卫星电视NHK World TV。NHK始终以公共传播为使命,致力于不断提高传媒的新闻机能与文化创造的机能,在社会状况和传媒业的变动中,仍然保证为广大受众提供公正的报道和多样且具高品质的节目。为此,NHK内部还设有节目审议会,分为“中央节目审议会”“地方节目审议会”和“国际节目审议会”,以把握节目内容,严格实行“自我规制”。

(1)业务结构及经费情况

NHK的业务结构是随着《广播法》的修改及相应的经营模式的改变而逐渐扩展的。具体说来,又源于NHK收视费收入饱和导致的财政赤字,及其与众多日本商业电视台的竞争。

最初,《广播法》在其第九条第一项规定的NHK的基本业务主要包括:进行中波广播、超短波广播和电视播放的国内广播电视播放业务;进行电视的委托播放业务(仅限于国内)。

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劳动者的收入也随之上升,由此带来的劳务成本的上涨直接影响了NHK原本的收支结构,致其经营事业支出的增幅超过了经营事业收入的增幅。从1972—1975年,NHK经历了连续四年的财政赤字,且差额一年比一年大,1975年其经营事业收支差额竟达到了-179.70亿日元[69]。为扭转财政赤字,NHK扩大相关业务势在必行。因此,1982年,《广播法》专门就NHK的投资范围做出修改,其第九条增加了“与协会的事业紧密相关并且是政令规定的事业”的内容,NHK的出资限制也得到了放宽。

在NHK走上合理化扩大经营范围的基础上,随着20世纪80年代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等新技术登上历史舞台。在参考了日本邮政省就广播电视的政策提出的报告后,国会先后在1988年、1989年两次通过了对《广播法》NHK业务相关条款(该法第九条)的修改。至此,NHK的业务增加了“向外界提供和租赁协会所有的设施或设备”“委托、受托广播制度”,以及向他人委托国内播放、调查研究、国际播放业务等内容。这两次法律的修改,实际上是政府为NHK提供了扩大业务的法律保证,NHK“从原来的以确保财源和合理化经营为目的的内向型经营策略转向了以扩大业务范围和形成企业集团为目的的外向型发展策略”[70]

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NHK走上了一条事业扩张路线和国际发展战略。从收支状况来看,由于其在卫星电视上采取收费制度,而收视制度之外的副收入也因业务扩大而始终保有相对规模(维持在100亿日元左右,见表4-7),NHK没有出现财政赤字。这亦证明NHK扩大经营业务范围的正确性,收视费以外的副收入已成为其必不可少的财源。

表4-7 1995—2004年NHK事业收支状况[71](单位:百万日元)

(2)面临的问题

NHK面临的问题都与其与生俱来的公共服务性质有关。在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下,NHK的运营模式必然会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焦点。一方面,具有“公”性质的NHK自然会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有意无意地扶持,在这样的先天优势下,理应在经营上属非营利性的NHK却在经营策略上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拓宽营利业务,这从20世纪80年代直至今日,都始终是日本商业电视台对NHK进行批判的中心问题;另一方面,同样因为NHK天生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广播法》对其业务内容自始至终的限制,政府的监管作用,以及商业电视台对其进行商业活动的牵制等一系列国内因素,都进一步限制了NHK发展成为国际性综合媒体集团。

此外,NHK向国民进行普遍征收的收视费制度,决定了NHK的发展必须受到全体国民的监督。长久以来,包括东京市民在内的日本国民看似都养成了对NHK的收视习惯,收视费制度实行得安稳顺利。但进入21世纪以来,NHK却遭遇了在收费制度和民营化问题上引发的危机。在经历了2004年“红白歌会”首席制作人“诈取收视费”事件[72]被曝光之后,NHK在市民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随后受众甚至直接拒绝缴纳收视费以示抗议。此后,NHK又相继被曝光了一系列财务方面的丑闻[73],这对于一个国家公共电视台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作为结果,以东京为代表的拒绝缴纳收视费的个人和家庭剧增,2005年拒绝缴纳收视费的件数约达40~50万[74]。根据2005年1月专门进行互联网调查的网站“CNEWS”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0%左右的用户较多收看NHK的节目,70%的用户更倾向于较多收看商业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而在是否已缴纳收视费这个问题上,超过20%的用户回答不知道,没有缴纳的用户占了接近20%的比例;同时调查结果亦反映,NHK的严肃节目对比较年轻的受众群是缺乏吸引力的。由此引发的民营化呼声至今未间断,NHK也在2005年有史以来首次出现收视费收入及事业收入比前一年度减少的异常情况[75]

然而,即便在受众一侧,NHK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在政府方面仍然给予其十足的权威。2017年年底据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电视台报道,日本NHK向法院起诉一名男子,称该男子家中有电视但拒绝缴纳收视费。日本最高法院首次判定《放送法》中义务缴纳收视费的相关规定“符合宪法”。最高法判决该男子需签订合约并支付收视费20万日元(约合11 800元人民币),15名法官中,占据多数的14人给出了上述判断。此举无疑为NHK收费制度的合理性再次打上了法律之印,也对那些试图拒交收视费的日本民众起到了威慑的作用。

面对政府支持和部分民众抵制的呼声,NHK也意识到了自身在节目定位和传播方式方面的问题,毕竟靠法律的强行约束,可以保证收视费到位,但并不能带来传播影响力的保有与提升。于是,在网络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后,NHK也开始主动迎合这部分群体的需求。资深制作人Hirohisa Hanawa带着他的数字实验室里的工作团队,试图为社交媒体时代的观众重新定义纪录片。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征,NHK推出了“一分钟纪录片”,这些短片在Facebook上发布,在年轻受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民营电视网

在地面传送系统中,由于法律的限制,除了NHK以外,日本没有一家民营电视台拥有全国性传送网,其播出范围往往被限制在本地区内。因此,各地方台就以东京的电视台为核心,通过签订业务协定,组建起全国性电视网。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新闻联网、节目联网和广告联网三个方面。目前,以东京核心台散射至全国范围的共有五大电视网系统,分别是:NNN,由《读卖新闻》创立,以日本电视(NTV)为中心,是规模最大的电视网;JNN,由《每日新闻》与电通公司合股创建,以TBS为中心;FNN,属于《产经新闻》、文化广播公司等组成的“富士产经集团”,以富士电视台为中心;ANN,属《朝日新闻》报系,1996年年初被默多克收买部分股份后成为日本主要媒体机构中首家有外国公司参股的电视台;TXN,属《日本经济新闻》报系,中心台为东京12频道,以报道经济节目为主。正是这五大电视网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无限电视的普及,如今不仅是东京,整个日本范围内无线电视的普及率达到100%[76],巨大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这也正是日本政府一直把无线电视作为最重要的传播手段来对待的原因。

与NHK不同,各民营电视台的事业收入以广告收入为主,广告费的增减决定着民营广播电视业的收益水平。另外,民营广播电视网多采取多种经营的方式,如TBS[77],其下联结的子公司经营广播电视业的有17家、经营房地产业的有五家以及经营其他事业的有五家,经过2000年进行的企业重组,TBS逐渐构建了多媒体、多频道数字化时代的节目供给体系,以此保持其在电视连续剧和娱乐节目方面的优势。

4.广播电视数字化

东京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是以1996年10月Perfec TV的57套卫星数字电视频道的正式播送为标志而启动的。到2005年12月为止,公共电视NHK及支撑着日本商业广播电视产业的五大无线商业电视网,都已加入这一进程中。事实上,在2003年年末,东京都市圈就基本实现了电视的数字化播放。尽管日本的广播电视业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公共与商业并存的体制下,但针对无线电视数字化这一发展潮流,日本政府在2000年以后采取了“官民一体”的推广政策,使得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网在数字化的道路上齐头并进,也极大地加速了整个东京数字电视的普及。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图像及声音的高品质化和多频道化,更在于电视播放和互联网互融功能的实现。正如前文所述,在如今的东京,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宽带化、电视媒体的多样化和数字化发展,广播电视和通信手段已经走向互融,传统的通信和广播电视概念无法定义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服务形态开始出现,这必将推进广播电视产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其实在日本,“广播电视”本来就不仅仅包括单纯的声音及图像传送,早在1985年,政府召开的恳谈会就提出了“广义的广播电视概念”,即“以公正能直接接收为目的的电波通信媒体”,这便是主张将新形式媒体置于广播电视制度之下管理。时至今日,广播电视和通信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恰恰呼应了其概念的广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