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

六、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在社会系统中,文化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将社会系统具象到城市层面,则该城市的信息传播网络就是其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一方面,作为信息传播网络主要构成部分的大众传媒能够自己生产文化产品,这类文化产品主要是有形可见的媒介产品,即“博物馆”文化观所认为的“人造物”[95]。另一方面,信息传播网络在运行的同时也体现出某些文化特征,相对于前一种文化观,这种文化特征是流动的、无形的。并且,它依托于城市的文化系统,与该城市的文化特征有着紧密联系。因此,纽约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文化特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纽约市的文化特质。

对于纽约城市文化,一是经济中心,一是移民中心,正是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赋予了它最基本的底色。在此基础上,纽约文化与政治、经济、地理各方面的因素交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多个特质、多种内涵、多个层面的城市文化系统。

一个城市的文化及其特征与这个城市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城市的形成则有着多种因素。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认为:“世界上大都市的兴起,主要依靠两种因素:一个大帝国或政治单位,将其行政机构集中在一个杰出的中心地点(罗马、伦敦、北京);一个高度整体化和专业化的经济体制,将其建立在拥有成本低、容量大的运载工具基础上的贸易和工业制造,集中在一个显著的都市化的地点(纽约、鹿特丹、大阪)。”[96]纽约城市的起源和纽约市民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纽约文化的基本特征,折射到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运行中,主要表现出以下文化特征。

1.主流价值观的体现

人们称纽约为“民族大熔炉”,因为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它聚合了世界各地在此生活的不同种族和背景的人。不同背景的人们体现出多元的价值观和文化主张,纽约以其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将这些多元主义的表达一并吸收,从而融汇出了一种以多元主义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这种多元文化主义在纽约的媒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从主流媒体传播内容来看,纽约的大众传媒对各种社会阶层,尤其“弱势群体”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和呈现。历史上看,纽约媒体就曾对弱势群体争取正当权益的斗争给予如实报道。早在1920年,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的通过使得妇女获得某种政治参与权,就影响到了纽约一些杂志的编辑内容。譬如,《读者文摘》就刊登了一些有关成功妇女的描写[97]。另外,纽约有许多知名的妇女类杂志,它们纷纷为职业女性开辟专栏,而不再仅仅将妇女形象局限在家庭妇女的刻板印象上。

其次,代表弱势群体观点的媒体占据一定数量。以纽约报业为例,单日报就有少数民族报纸23种,其中很多黑人报纸和西班牙语报纸在全国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这些媒体对于少数族裔扩大文化影响,增进相互间的交流很有裨益。纽约还有专门的同性恋报纸,作为传播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亚文化的载体,也同时维护其应有的利益。这些媒体的数量和多样化保证了一些社会非主流声音不会被销蚀或掩盖。

另外,纽约多样化的人口背景也决定了媒体从业人员中必定包含各种人群。少数族裔和妇女在纽约媒介机构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并非为了维护声音多元表达而刻意为之,而是纽约的人口结构决定的,只是纽约的包容性决定了少数族裔不会被拒绝在主流媒体之外。在纽约,这种符合其城市多元化特征的主流价值观在大众媒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

如前所述,大众媒介自身就在生产一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被很多文化批评家认为是肤浅、缺乏内涵的快餐式文化,因而也被精英文化的拥趸对立为平民文化。为了适应城市信息传播的需要,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主要是以面向大众的媒介形态为主,大众媒介的发展促成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回顾历史,纽约的印刷媒介就是伴随着大众化发展起来的,诸如通俗小报就是在拥有了大量平民读者的基础上才流行起来。大众的信息需求(名人消息、肥皂剧、流行音乐等)推动着大众媒介发展,催生了大众文化。而大众媒介又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助推器,纽约媒体不间断地批量生产着符合人们胃口的通俗文化产品,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大众文化的轰炸。这也成了批判者的担忧,媒介是否还能发挥文化传承的作用。

事实上,纽约的精英文化并没有因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而削弱,或者说,两者至少是并存的。纽约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和世界上最多的博物馆,戏剧圣地的百老汇也依旧繁荣。纽约的媒体在维持精英文化的地位上功不可没,比如纽约的大报几乎都会在周末版提供演出、展览的资讯,给了市民一个很好的接触精英文化的信息平台。另外,诸如《纽约时报》本身就以精英报纸自居,其社论往往代表了美国精英群体的主流意见,而其书评栏目则引领着美国图书业流行的风向标;《纽约客》杂志也提供各种文艺评论和文章;纽约的一些公共电视台也转播很多有教益的知识性栏目。

3.消费主义盛行

后工业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浮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基于符号的创造,商品符号系统所体现的消费主义文化控制了人们消费的“需求”与欲望,控制了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以此为前提的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商品符号象征意义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媒体,人们不再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坐在家里让电视把社会生活的画面直接送到眼前,消费社会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媒体社会。传媒成为“欲望号街车”,从事欲望的制造、欲望的复制、欲望的批发、欲望的消费[98]

纽约是全球的经济中心,也是著名的时尚之都。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制造新的物质欲望,人们通过媒体了解世界尖端产品的最新资讯,消费现代社会的一切新兴产品。纽约媒体传播的很多信息大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这部分的需求。以纽约的期刊为例,广告内容曾一度超过杂志编辑内容,至今这一比例在消费类杂志中仍居高不下。电视中也是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以至于现代电视技术发展出了能够专门过滤广告的系统。纽约媒体的广告投放量在全美地区市场中也高居榜首。

与此同时,大众媒体也在建构一个想象中的消费社会,比如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拍摄背景的两部流行美剧《欲望都市》和《绯闻女孩》就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名牌和奢侈品的纽约中层生活图景。然而,不少纽约人普遍反映剧中描绘的生活与现实不符。而这些美剧在对外输出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消费文化一并输出,这种市场、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扩张趋势必将导致消费文化的全球泛滥[99]

4.美国化、本土化与全球化

作为美国最大的文化中心,纽约的文化精神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了美国文化,但是这种体现是以纽约特有的方式出现的。与此同时,纽约还有美国其他地方不具有的或体现不出的文化内涵。“美国文化在纽约特有的表现方式”和“纽约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两者就构成了纽约特有的文化精神。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也体现了美国化和本土化兼具的特点。

美国化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作为美国的媒体中心,纽约的媒体无论从数量还是影响力上,都反映了美国媒体的整体现状;纽约拥有众多著名的美国主流媒体,它们在美国甚至世界上都具有权威性,在塑造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舆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纽约的媒体在历史上也参与了美国独立等历史进程,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开拓创新、崇尚实用性等美国精神本身就体现在这些媒体身上,而这些美国精神也渗透进了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建立的过程中,使得这些媒体至今仍是美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而本土化则要表现在纽约带有一定的自我中心和区域中心意识。比如纽约人并不是非常关心纽约以外的新闻。纽约的几份地区报如《斯塔藤前进报》《布鲁克林报》发展得很好,虽然它们仅仅服务一个纽约内的区域。纽约的地区电视台也能够为市民提供足够的本地信息。纽约人也有一定的先天优越感,在最近的一项评选中,纽约被评为美国人最喜欢的城市,但纽约人却不是。值得赞扬的是,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并没有因此呈现封闭性的狭隘的本地化。相反,纽约信息传播网络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如几家全球传媒巨头设在这里,这些传媒巨鳄制造出的新的产品输出到全球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