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地位
上海是中国行政区域中的四个直辖市之一,被认为是中国仅次于北京的中心城市。城市的政治地位,主要指发展中城市的两大动态指标,一是行政级别,二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演角色的等级。抽象地说,即该城市的威望度和认同度、吸引力和辐射力、创新力和整合力[4]。上海以商业贸易经济金融繁荣而闻名于世界,其政治地位相较于北京这一政治中心而言并不显著,长期以来上海的政治地位滞后于城市经济地位的发展。19世纪末,上海已是百万人口城市,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已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一半,然而此时上海仍然隶属于江苏省,行政级别仅仅是一个县。20世纪,上海在全国政坛渐有气势,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呈上升趋向。这主要归功于那些依托“一市三治”特殊格局进行舆论宣传和政治活动的激进分子与革命党人。尽管如此,上海的政治地位依旧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政治地位才获得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是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上海不仅是一个经济上海也是一个政治上海的良好开端,为今后上海行政建制产生了积极影响[5]。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于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在上海的活动也使上海的全国政治地位得以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产党共举行过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有三次是在上海举行的,许多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决议都是在上海出台的,这其中就包括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一大”。现今上海仍保留很多革命遗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中央机关差不多都在这里办公,许多党的领导也寓居上海领导革命。
上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龙头,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其中,最主要的产业有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以及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比重。2017年全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为30 1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6.9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GDP为12.46万元,首次突破12万元人民币大关[6]。这个面积仅占全国0.06%的城市,完成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70%,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21.50%。在1843年开埠前,上海人口20多万,虽然沙船航运业已得到发展,手工棉纺织业的生产力也有提高,上海商业也已出现万商云集、百货荟萃的兴旺景象,但就整个城市而言,上海并无明显的经济个性[7]。上海的经济真正崛起是在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之后。首先获得发展的便是进出口贸易,1843年开埠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仅占全国总值不足1/10,而10年后就发展到全国的一半左右。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对外贸易总值增加了11倍,年贸易值占全国比重最高达65%[8]。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开始准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促使上海的近代制造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速发展,上海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列强忙于战争,对中国的商品及资本输出随之减少,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上海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民族资本工业,同时也是外商在华投资工业企业最集中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另外,进出口贸易和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了对资金融通的需要。自1847年第一家外资银行英商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代理处,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形成了以上海为基地的金融网络,全国重要金融机构都聚居在这里,上海是当时中国乃至远东的外汇交易中心、黄金交易中心、汇划中心、融资中心以及证券交易中心,确立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至今仍未能被国内其他城市撼动。
上海的文化常被称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开埠后传入的欧美文化等融合发展而逐步形成,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于一身,具有独特的风格。昔日的上海在中国的文化地位显著,自近代以来,上海就一直是中国的文化重镇。开埠之后,上海成为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融合的基地,上海在全国的文化地位随之迅速上升。整个近代,西学输入中国,多半通过上海。从数量上看,1843—1898年间,全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61种,其中434种由上海出版,占77.40%。从质量上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凡影响力大的,带有开创意义的,几乎都是上海出版的[9]。这样的文化氛围使上海成为孕育和宣传中国两次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自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10年,中国文化的中心就转移到上海——这个新文化的大本营。这个移民化程度最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集中程度最高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各种信仰的政党、组织、团体;出版了反映各种学说或流派的文学、美术、音乐、戏曲;哺育并贡献了整整一代的政治精英、工商业精英、文化精英和艺术精英[10]。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我国各种新潮的文化事业和项目都是从上海逐渐走向全国的,如上海的报业、印刷业、演出业、娱乐业都十分发达[11]。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治中心的转移,北京逐渐取代了上海的文化中心地位,上海的文化地位也随之衰落。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文化业才又获得新的发展。考察上海当下的文化形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城市文化形态分为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其中文化设施是静态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上海文化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建造了东方明珠、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博物馆新馆、上海大剧院等许多标志性建筑,这为充分发挥大都市的文化辐射和传播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相较纽约、巴黎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文化“硬件”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数量较少,馆藏不足等;在社区层面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也严重匮乏。而在动态文化方面,上海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诸如国家级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级的世界博览会、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等,使城市的辐射力不断增强。与其他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上海的文化发展仍还有很大差距,既无世界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也无全球影响的娱乐业。
2017年12月,上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着力推动文化创意重点领域加快发展、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资源要素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等提出50条举措。
该《意见》目标是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实现出版、艺术品、文化装备制造等骨干领域跨越式发展,加快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延伸领域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企业,推进一批创新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创意重大项目,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创意园区,集聚一批创新引领、创意丰富的文化创意人才,构建要素集聚、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夯实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产业基础,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本市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新的增长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意见规划在五年内,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5%左右,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重镇;到2030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将达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12]。
而到了2018年,上海市更是进一步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为清晰的建设目标,确立了三年的行动计划。5月,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该行动计划围绕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瞄准国际标准、坚持国家站位、突出上海特色,全面实施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系列工程,把上海固有资源利用好、优良传统发扬好、文化基因传承好,全力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使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质更加凸显、精神品格更加鲜明、人文内涵更加厚实、战略优势更加突出,进一步增强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该计划明确了“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在文化事业方面,要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融合转型,打造两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两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在文创产业方面,要成为文创重镇,实现上海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13%以上;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文化“走出去”更加深入,城市文化世界影响持续扩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城市国际形象力争进入国际权威排行第一阵营;在文化人才培养上,培育集聚500名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重点培养资助1 0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五万名宣传文化人才,使上海成为一流文化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