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纸
在伦敦人的记忆当中,伦敦的报纸多在舰队街上聚集,舰队街也就成了英国报业的代名词,与旧上海的“望平街”有同等的地位。1986年,伦敦报业在默多克的引领下爆发了“沃坪革命”,让英国的报业在技术革新的同时,走出了舰队街狭小的街区,向城市的其他区域扩散。于是,英国报业伴随着地域的扩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大繁荣阶段。
据专门收集英国媒介产业数据的互联网网站Mediauk.com统计,坐落在伦敦的报纸媒体达100家。而与此相比,英国其他大城市则少得可怜(见图3-1)。
图3-1 英国十大城市报纸拥有量比较[34]
发生这样巨大的反差,并不是说几个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有如此之大,而是因为英国这样国土面积不大的岛国各个城市之间距离都不远,在地理上没有制约之后,全国的各种优势资源都会向一个中心城市聚集。所以,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全国性报纸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都比较优越的首都伦敦驻扎,而这样的集中也不会给报纸向其他城市的发行带来障碍。在聚集了大量的全国性报纸的同时,伦敦作为一个城市,也必然有自己的城市报纸,可以称之为区域报纸。而且,在行政上大伦敦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区,这些小城区有拥有各自独立的社区报纸。三类报纸纷纷在伦敦扎根,我们当然可以想到这张报纸网络是多么得密集。
正如上所说,伦敦有三类报纸,全国的、城市的、地方的。由于其覆盖的阶层和对象不一样,所以在整个报纸网络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1.全国报纸
以伦敦为基地的全国性报业主要由10家日报和九家周日报控制,它们抢夺三个层次的读者市场:高端、中端、低端[35]。高层次报纸如《泰晤士报》瞄准的是高端读者,以大幅版面发行,提供高质量的、及时、丰富的新闻信息,多为硬新闻,提倡严肃和高雅。大众化报纸则以布满图片和煽情文字的内容来吸引低端受众,花边新闻和小道消息是这些报纸的拿手好戏,全英发行量最大日报的便是默多克手下的著名小报《太阳报》,其广为人知的“三版女郎”成为通俗小报的标志。在高端报纸和低端报纸之间的是中间层次(mid-market)的报纸,有《每日邮报》和《每日快报》等,它们对高端和低端这两个取向做了一些折中,试图吸引中间层次的读者,事实证明这种策略是奏效的:在2011年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所公布的“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中,英国有七份日报入选(见表3-1),其中排名第92的《每日快报》和第16的《每日邮报》就是两份走中间路线的报纸,虽然在发行上赶不过大众类报纸,但比高层次报纸相比仍具有优势,高层次报纸中代表性的《泰晤士报》甚至都没有进入榜单。
表3-1 入围2011年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的英国报纸[36]
(1)高层次报纸之《泰晤士报》
从对伦敦的文化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严肃和正统是伦敦人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氛围和传统中,涌现出了一些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盛誉的高层次“大报”(broadsheet),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1785年创办的《泰晤士报》。
约翰·沃尔特作为《泰晤士报》的创办者,一直坚持“一份新闻纸,应该是时代的记录和对各种信息的忠实记录者”的办报理念,将“真实性”作为最为重要的价值,他声称“该报在政治上不属于任何党派”,并因此多次得罪高官权贵,甚至被捕入狱。创办者的坚守给《泰晤士报》带来的是百年不变的报格报品,居功至伟。在其继任者——沃尔特第二、沃尔特第三的经营下,《泰晤士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严肃大报,甚至得到了美国总统林肯的褒奖:“伦敦《泰晤士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在1908年,《泰晤士报》脱离了沃尔特家族的怀抱之后,进入了一段动荡的年月。虽然也拥有北岩爵士时期的辉煌,但后来几经转手,甚至遭遇停刊,直到1981年被传媒大亨默多克成功收购,《泰晤士报》才重新回归正轨。
根据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泰晤士报》2009年位列第98位,与2007年的第91位、2006年的第89位、2004的第91位相一致,一直徘徊在榜单的末尾,2008年和2010年之后则跌出了前100。在发行量,也在一个水平上徘徊:2004年的63.50万份、2006年的68.50万份、2007年的65.40万份、2009年的62.20万份[37]。
《泰晤士报》每日40版左右,刊有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以及商业、娱乐、体育内容。其中,周一、周二、周四、周五还有额外的主题特刊:周一为运动特刊,周二为公共事务特刊,周四为招聘特刊,而周五则为房地产特刊。其主要阅读者为政界、商界、学界人士,受众教育程度较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充分反映了《泰晤士报》全国性严肃大报的地位。
随着新媒体对于报业的冲击,以及受众媒介消费习惯的改变,《泰晤士报》也在发生着变革。《泰晤士报》虽然依旧以严肃大报为定位,但在报业环境日益恶化之时,也开始追寻受众更高的消费认同甚至去挖掘更多的受众。于是,在2003年11月26日,《泰晤士报》在伦敦地区推行了四开小报样式(tabloid)的版本,由此掀开了“大报小报化”的序幕。需要说明的是,“小报”在伦敦人的语气中仍然不那么褒义,甚至有点轻蔑的意味,但是这种成见却不能改变小报在伦敦更受欢迎的现实:以“刮歪风”著名的《太阳报》一家的发行量都要超过这些严肃大报发行量的总和。因此,《泰晤士报》此举,也是为了向受众的消费习惯做出反应,毕竟现在高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为方便地查看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叠可以在走路或公共交通工具上随意翻阅的小报,似乎比只有在较大空间中才适合查阅的大报更加能体现对受众生活现实的尊重。在出版“小报版”之后的第一个月,《泰晤士报》就收获了2.29%的发行增长率,这在报业规模日渐缩小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难能可贵。
在移动阅读逐渐成为风潮后,《泰晤士报》也进行了阅读介质的改革尝试。2010年5月,《泰晤士报》发布iPad版;6月,《泰晤士报》推出付费墙;7月开始对数字内容进行收费。而且在内容上,也增加了体育、娱乐等休闲新闻到比重,但总体的高端读者定位并未改变。
总体而言,虽然从传播的数量角度,《泰晤士报》的销量远远比不上通俗小报《太阳报》,在相同档次的严肃大报中也敌不过《每日电讯报》,但是其拥有的独特历史遗产却能够让《泰晤士报》可以在伦敦甚至英国以外的地方获得相当高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泰晤士报》已经成为英国报业乃至英国的象征。这与它坚持“时代的记录者”的理念息息相关,也因此成为世界新闻界的典范。
(2)大众化报纸之《太阳报》
在以“正统严肃”“绅士风度”为文化特征的伦敦,越高尚的报纸就越受欢迎吗?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在伦敦饱受批评和争议的小报《太阳报》、最受欢迎的严肃大报《每日电讯报》,以及历史悠久享有国际声誉的严肃报纸《泰晤士报》这几年的发行量对照(见表3-2):
表3-2 《太阳报》《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发行量对比[38]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太阳报》这样一个“低俗小报”竟一直保持着销量上的遥遥领先。而且,随着近几年报业经营形势的日益惨淡,在《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发行量逐年下滑之时,《太阳报》竟然在2009年打了个翻身仗,实现了发行量的上升,这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个以“三版女郎”闻名的小报,居然越来越受欢迎了。
1969年,默多克从国际出版公司手中以60万英镑的价格购下了这张当时已经资不抵债的报纸。从那时开始,默多克按照个人的办报思想对《太阳报》进行改造,大量刊登关于性和丑闻等刺激性内容。在创刊号上,《太阳报》声称要办一份“新鲜的、生动的、积极的、给普通人看而不是给政治家或舰队街专家看的报纸”。果然,这样的定位一下子就虏获了伦敦的市井阶层,第一期报纸的销量就超过了100万份,一年后达到200万份,四年后达到300万份,并一直维持这样的水准直至今日。
虽然和其他报纸一样,《太阳报》也从事着信息传递的工作,但是它却针对部分市民“窥私”的品好,挖掘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娱乐八卦,企图给人以震撼或博人一笑。这样的小报特色让《太阳报》赢得了市场,给伦敦市民带来了“生活的火花”,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它并没有为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信息质量贡献多少力量,过多的八卦信息其实减少了市民接触真正新闻的机会和时间。
(3)专业性报纸之《金融时报》
提到财经类报纸,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名字就是《金融时报》(FT)。这家创办于1884年的财经报纸从属于皮尔森集团,凭借着其权威的政经新闻以及独到的深刻分析评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杰出的声誉。目前,在全球23个地方建立的分印点,2009年最新的日发行量统计为41.30万份,其纸质版和电子版的阅读者达到了130万[39]。为人所熟知的“No FT,No Comment”(没有FT,就没有发言权)这句宣传口号,无疑体现了这家报纸追求卓越的理念和对财经信息权威性的看重。
《金融时报》的辉煌岁月是在“二战”以后,随着英国经济的逐渐复苏,《金融时报》在经济信息旺盛的需求中得以蓬勃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时报》令人艳羡的经济效益为它赢得了“印钞机”的美誉。同时,《金融时报》也开始迈向海外:1979年出版面向欧洲和北美的海外版、1986年增加了纽约印刷点、1997年推出美国版、1998年海外发行量首次超过国内发行量,等等。一个国际性的传媒巨舰逐渐形成,伦敦城内的这张经济信息传播之网也向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撒去。
但是好景不长,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之后,《金融时报》开始走下坡路。就像传媒经济学原理揭示的那样,媒介经济会放大实体经济的波动。伴随着英国乃至英国经济走向低迷,《金融时报》这样一个财经报纸比其他类型的报刊更加受到牵连,其广告收入、发行量都大幅跳水,让报纸老板不得不精打细算甚至开始裁员。
反过来讲,经济效益降低的事实和纸质媒体的逐渐弱势也给了《金融时报》另寻出路的机遇。首先,《金融时报》于2003年4月进行全面改版,用更加平民化、更加时尚的方式意图争取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这次改版中增添了体育和艺术的版块,并加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样从“精英”到“亲民”的路径转换在起初阶段似乎还有点作用,发行量曾经一度有不错的表现,但随后又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这说明在争取到新读者的同时,《金融时报》可能也流失了自己原有的读者。其次,《金融时报》的同名网站FT.com也成为其扩展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这家创办于1999年的网站借助了当时网络风靡的东风,获得母报十分可观的资金投入,并借此快速发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高举免费大旗的互联网中,FT.com的收费策略收效甚丰,更成为其扩展国际影响力的便捷方式。2012年,《金融时报》电子版的订户超过了纸媒订户。截至2015年,该报的发行量为72万份,包括报纸和电子版,其中七成的读者通过互联网生成[40]。
2015年7月,英国培生集团(Pearson)宣布,该集团旗下的英国《金融时报》以8.44亿英镑的价格,被日本媒体公司日经新闻(Nikkei)收购,宣告培生集团对《金融时报》58年的所有权结束。这笔交易的内容包括《金融时报》报纸业务、网络业务和数家关联刊物[41]。《金融时报》在这笔跨国收购案中,迈出了从伦敦走向世界的一步,至于这样的产权更迭对其编辑业务有何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区域性报纸
区域性报纸在这里是指只面向整个伦敦地区发行的报纸,其实就是抛开伦敦作为全国首都的地位,抛开其还可以细分的33个小城区,仅仅将大伦敦城看作一个单独的、完整的城市实体,并从这个立场出发进行报纸内容的选择和发行网络的确定。这一类报纸主要关注伦敦城市的发展变化,营造一种城市的氛围,增强伦敦人的归属感和城市认同感。这类报纸按照盈利的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只依靠广告收入的免费报纸,一类是既有广告收入又不放弃发行收入的收费报纸。下表就是伦敦的主要区域性报纸(见表3-3)。
表3-3 大伦敦城的区域性报纸
但是,正如我们所经常提到的,传媒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依附性在于其对广告收入的依赖,这对于免费报纸来说尤为如此。而这样的特性在放入如今报纸被新媒体挤压生存空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现实中,就导致了伦敦的区域性报纸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其中,《伦敦标准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这家已经有近200年历史的著名晚报,开始了免费的时代,并因此将发行量扩大了一倍,达到了60万份[42];《伦敦报》(The London Paper)和《城市之光》(London Lite)两家曾经叱咤伦敦城的免费报纸,终于忍受不了广告的急速下滑,关门大吉。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另外两份免费区域报Metro(《地铁报》)和City AM(《伦敦金融城早报》)的发展势头却比较好。Metro是以早上要挤公交、挤地铁的上班族为目标受众的,现在已经由伦敦扩展到英伦三岛16个城市,拥有130万读者,这个数量排在英国免费报纸的第一位和所有报纸的第四位[43]。而City AM则是走的另一条路线,这是一份免费的财经报纸,主要在中心城区和金丝雀码头这样的金融事业聚集区发放,其由ABC认证的销售数字从2017年1月30日到2017年2月26日是90 743份。其读者都是专业人士,全职工作,平均年薪超过87 000英镑,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这样的定位无疑给依靠广告而生存的City AM提供了吸引广告商的最有力砝码[44]。
3.地方性报纸
地方性报纸是与区域性报纸和全国性报纸相互补充的报纸类型,这一报纸类型是建立在“社区”的基础之上的,目标群体就是单纯的某一个地方的居民,往往是一个面积较小的村镇等。伦敦的地方性报纸种类繁多,主要是因为大伦敦共有33个细分的区,每个区都存在着各自的报纸,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从维基百科伦敦地方性报纸名录上看,共有20份收费报纸和34份免费报纸(见表3-4)。
表3-4 伦敦本地报纸(付费类与免费类)[45]
续表
续表
这些报纸关注自身区域内的新闻事件,并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服务,内容以当地新闻为主,多服务性信息。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发现维基百科所列出的各种报纸之和与世界媒体信息数据库media.info所列举的100家有所出入。鉴于全国性报纸以及区域性报纸较高的知名度,维基百科所没有列出的剩余报纸更可能是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地方性报纸,由此推断更能看出伦敦地方性报纸的根深叶茂,像一张密不透风的报纸网络相互交织将伦敦城整个包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