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和地理特点
纽约的城市精神中有着一种容纳精神,不论何种肤色、何等观念形态,都能在这里共存。因此,尽管作为一个全球娱乐之都和时尚之都,面临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大举入侵,纽约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很大侵蚀。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在保护传统文化和维护精英文化地位上功不可没,纽约的周末日报刊登大量文艺演出和展览信息,各种文化期刊的社论和书评等都让人们能够接触到精英文化。
但同时纽约地域文化中也有一种内向型的特点。如果说与美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美国的世界中心主义相应的话,就是城市中心主义。这也许与纽约人的以纽约为中心看待世界有关。不少纽约人普遍存在纽约即美国,美国即世界的观念,因此纽约人对外界的信息关注度并不高。受到受众信息需求的影响,纽约很多媒体具有很强的本地化特征,对国际新闻关注度不够。这一现象到“9·11”事件之后有了转向。“9·11”事件使新生代美国人从崇尚技术转为关心政治。人们上网和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有关阿富汗、伊拉克的信息非常关注。
然而,纽约的内向型对媒体发展也有利有弊。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下,纽约的地方媒体发展得很好,对于传播当地的信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纸质媒体方面就有知名的《斯塔藤前进报》,纽约的五个行政区都有属于自己区域的报纸,为纽约人提供他们身边的新闻。广播电视媒体方面,纽约也拥有数量众多的地方电视台和广播台。
纽约的城市中心主义还表现在尽管能够容纳少数族裔,但少数族裔在纽约始终较易受到歧视。这与美国的殖民历史有关,但大众媒体也难卸其责,大众媒体早期对黑人和妇女形象的偏见性的刻板呈现,使得纽约人始终将少数族裔置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9·11”事件之后,这一表现更加明显,纽约媒体对恐怖袭击者阿拉伯族裔的身份大肆渲染,对少数族裔带来了不利影响。
纽约有“民族大熔炉”之称,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人口特点是多民族混居,纽约的文化具有移民文化最基本、最丰富的特质。这种特质最主要的表现是文化的多元性。这就决定了纽约的信息传播网络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多个不同族群要求能在这一网络内拥有自由和充分的传播权。从传统印刷媒体到新兴媒体,纽约都有针对专门少数族群的媒体组织,并且提供专门的媒介产品。其比例与居住期间的少数族裔的数量比例基本符合。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中,人们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每个族群的利益能够得到合理表达,这样的信息传播网络才能真正有效地维护传播公平,做到为所有人服务。
另外,从纽约的经济地位来看,为了适应其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其经济中心的功能,纽约媒体提供的信息做到了快速、丰富和易获得。在这个信息网络中,每天难以计数的资讯川流不息,而且为了满足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的覆盖与传送总是从最方便受众获得的角度出发。遍布街头的售报摊和自动售报机,交叉覆盖的无线、有线、卫星电视网,无数高速的网络接口,都为人们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使纽约人能够快捷高效地获得和使用信息。
同时,为了刺激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纽约也在时刻孕育着领先世界的技术。纽约是各项创新技术的发源地,其中也包括和信息传播业相关的技术,对于改进传播方式以提供更好的传播载体和平台都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