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政府管制下的事业扩张

(三)广播电视:政府管制下的事业扩张

1.NHK受限与商业民营电视台的事业扩张

前文已述,广播电视业在东京是政府管制下的“制度的媒体”。最显著的例子当然是NHK,作为公益性电视台,由于财源来自收视费,这种向市民进行普遍征收的收视费制度决定了NHK的发展必须受到市民的监督,同时也决定了它在经营上的非营利性。事实上,具有“公”的性质的NHK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有意无意地保护及扶持,而民营的商业电视台却不能享受太多的来自政府的“优惠政策”。那么,作为公共电视台,NHK如果严守“游戏规则”,不从事商业活动或者开展广告业务,那么它于商业电视台之间的友好关系尚能维持下去。可作为一个企业体,NHK在经营过程中很难完全保持一种理想的状态。在这种民营商业电视台的扩张以及政府严格管制的两面夹击中,拥有相当实力的NHK受制于各种因素,至今未能成为国际性综合媒体集团。

综观东京的商业电视台,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在产业结构上完成了转型,亦在发展战略上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电台、电视台的经营者们为了能继续维持其在众多媒体中的领先地位,开始了从单一的广播电视事业经营向综合的内容产业经营的战略转变,为形成文化事业综合体而展开了向新事业领域的扩张。例如,日本电视台采取了具有外部指向特征的事业扩张经营战略,在以主营电视业务为中心的同时,发展以文化事业为业务内容的子公司和相关企业,在主办音乐会及美术展、制作并放映电影、开办体育赛事和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保守、内敛的日本传媒业

由前文叙述可知,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对外资介入日本主要的广播电视台(包括民营商业电视台)做了严格的限制。2005年,日本新媒体产业的代表——大型门户网站“活力门”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收购了NHK 52%的股份。而NHK是日本三大商业电视台之一的富士电视台的母公司,拥有其25%的股份,控制NHK就意味着拥有了对富士电视台的控制权。同时,“活力门”网站又有着美国雷曼公司的外资背景。这就是说,如果雷曼公司通过“活力门”控股“日本放送”,再通过NHK控股富士电视台和《产经新闻》,这就意味着外资可以直接影响甚至是控制日本国内的舆论;而外资进入日本媒体后,势必会将盈利部分作为外资的再投资,或者将资金直接传入国外进行投资,从而损害日本经济。显然,这是日本政界和商界都不能接受的。因此,富士电视台企图反收购母公司NHK的股份,从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传媒收购战。日本政界许多重量级人物亦纷纷表态,反对“活力门”收购NHK。最终这场收购战以富士电视台反收购成功而告终,粉碎了“活力门”的收购计划。随后,日本执政的自民党电气通信调查委员会决定,将修改有关法律,加强限制外资进入日本传媒业,防止外资控制舆论工具。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也做出了类似的回应。最终,日本总务省决定提出相关法案,防止外资控制广播电台等媒体。可见,尽管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管制有逐渐放松的趋势,但却不意味着站在自由竞争市场外袖手旁观,对于外资来说,日本传媒可谓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