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和辐射力
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城市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所必需的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其经济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相比而言,其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还没有让其具备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所应有的地位。
事实上,虽然在当前看来上海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相对弱势,但在近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曾一度是中国的传媒中心,其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强于现今。比如,在1985年的全国报纸统计中,上海报纸的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二位。这一时期,拥有百万发行量的报纸上海达到六家之多,《新民晚报》更是在1988年创造了184万的发行最高纪录。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对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可以从其外埠发行量数据中获知一二。《文汇报》《新民晚报》的外埠发行量,几乎占总发行量的一半。其中,1983年《文汇报》的171万份发行量中,有133万份发往外地[164]。如此的外埠发行所占比例充分彰显了当时上海的城市地位与影响力。此外,1991年皇甫平在《解放日报》上关于改革开放的系列评论打破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禁锢,开启了我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为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做好思想发动工作。这足以证明上海大众传媒在全国的影响力之大。
然而,20世纪末以来,上海的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随之萎缩。以曾经的全国晚报之首《新民晚报》为例来看,其发行量与影响力已大不如前,其在世界日报排行榜上的排位不断被后来者赶超。面对这样的萎缩局势,上海传媒业也感受到了危机的存在,并且于2003年开始有所行动,试图重建上海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其中,依托上海这一经济高地,一系列报刊如《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财经新闻》《第一财经周刊》等先后创办,这些报刊大都面向长三角或全国进行发行,彰显出上海经济较强的辐射力。
广电方面,上海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也落后于其经济发展。2008年上海人均GDP位居全国首位,而同期上海东方卫视的收视率排行止步于全国10名之外,位于第11位;相对而言,稳居省级卫视收视率榜首的湖南卫视,其2008年人均GDP却只排在全国20名,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扭转局面,东方卫视也做出一系列改革,以其新闻立台的方针、娱乐化节目的崛起、独播剧的引进等提高其在全国的影响力。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中,东方卫视表现出众,使其收视率攀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地震发生地的四川卫视。事实上,一直以来东方卫视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2004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东方卫视在长三角地区影响力”进行调研,调查数据显示58.10%的受访者经常收看东方卫视,这个数字超过了所在调查地的省级卫视,位居所有卫视榜首。长三角地区的嘉兴、绍兴、湖州、苏州等地忠诚度较高,分别为85.40%、72.70%、75.50%、69.20%。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东方卫视总体收视率不及湖南卫视,但其在“三高”人群中的收视率位于全国卫视之首(具体可参见前文关于东方卫视的分析),这与其较为高端的定位分不开。
此外,广播方面,虽然因其媒介特质,广播在对外延伸信息传播网络影响力与辐射力方面作为有限,上海仍进行了一些探索。2003年7月28日,上海、浙江、江苏的15家经济广播电台在上海签署协议,通过节目联播的形式合办“长三角经济广播网”,其中包括财经资讯台“第一财经”和日报《第一财经》,定位也是全方位、多角度地联合对长三角各城市的财经新闻进行团队式的报道[165],从而加强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考察上海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在国内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之后,再来考察其在国门之外世界范围内的情况。港口开放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自近代开埠以来就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现在的上海传媒也在不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将城市信息传播网络向国外拓展,试图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立足上海,辐射海外。虽然,现在上海传媒的世界影响力还远不能与纽约、伦敦等城市相比,但至少上海的传媒业在不断尝试走出国门。其中,《新民晚报》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跨出国门的晚报,曾经一度拥有包括美国版、澳洲版、加拿大版、西班牙版等17个海外版。此外,东方卫视也在不断拓展其在海外的落地规模。自2002年元旦起,东方卫视先后在日本、澳洲、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落地。目前,东方卫视是中国辐射海外范围最广的省级卫视之一,同时也是最受海外观众喜爱的中国电视频道之一。东方卫视根据所落地地区的地域特点和观众习惯来编制海外节目模块,深受海外观众的好评。2006年8月20日东方卫视通过长城(欧洲)电视平台面向欧洲落地播出,确立“新闻财经见长,外语时尚特色,影视文娱支撑”的内容定位,编制了同时适合欧洲播出的统一的“东方卫视海外版”。新版面发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集团优势,强化了海派风格,突出了财经、外语节目类特色,并科学地安排播出时段,让优秀节目尽量能在黄金时间播出,力求符合不同时区的海外观众的收视习惯。版面中共有47档节目,其中东方卫视本频道节目23档,精选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各频道优秀节目24档,东方卫视海外版成为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优秀节目之大成的频道[166]。
此外,上海传媒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其重大事件的报道之中,城市信息传播网络毋庸置疑的成为人们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获知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电视方面,一遇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发生时,东方卫视都会暂停原有节目并进行直播,在2008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东方卫视在第一时间主动奔赴震中一线,并在以后很长的一个时段里,以“聚集四川汶川地震特别报道”为主题,每天组织长达近20小时的大信息量集中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东方卫视在这一时段也成为全国关注及至世界一些国家传媒注目的新闻大台[167]。此外,上海广播在此次汶川地震的信息报道方面也展现了应有的实力。根据赛立信公司2008年5月20日在上海地区进行的广播收听电话访问式调查结果,汶川地震后,上海广播信息报道的高效相应机制和节目编排的及时调整措施,不仅扩大了上海广播的收听人群,成为听众了解抗震救灾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快速提升了上海广播在受众间的媒体影响力[168]。
综上所述,上海目前城市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仍滞后于其经济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所应有的水准还有不小的距离,然而可以从以上的分析中看出上海传媒业正在试图扭转这一局势,其间也做出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
【注释】
[1]阮文青:《西欧、北美和东亚新经济战略平衡》,载《经济师》1997年第4期。
[2]张柱林:《鲁迅与海派文化》,载于李伦新主编:《海派文化与国际影响力》,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6页。
[3]同上。
[4]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载《史林》2002年第2期。
[5]廖大伟:《辛亥革命与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载《史林》2002年第2期。
[6]上海市统计局:《2017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3月8日),http://www.stats-sh.gov.cn/html/sjfb/201803/1001690.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张仲礼:《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9期。
[8]张仲礼:《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9期。
[9]同上。
[10]朱慧博:《文化,让城市更美好》,载于李伦新主编:《海派文化与国际化竞争力》,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2—297页。
[11]林广:《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12]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2017年12月18日),http://wgj.sh.gov.cn/node2/n2029/n2031/n2064/u1ai154175.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5日。
[13]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有关情况(2018年5月14日),http://www.shio.gov.cn/sh/xwb/n790/n792/n1038/n1051/u1ai17092.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5日。
[14]治兰英:《商业中心崛起折射城市历史》,载《深圳商报》2008年8月28日。
[15]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113页。
[16]葛剑雄:《上海人与苏浙渊源》,载《今日浙江》2004年第6期。
[17]《国际友好城市》(2018年6月21日),上海市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sh.gov.cn/html/shglmenu/201806/216863.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8]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9]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20]同上书,第23页。
[21]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22]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23]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24][法]白吉尔:《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王菊、赵念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81页。
[25]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26]丁淦林:《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7]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28]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29]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30]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31]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32]同上。
[33]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34]以上部分数据引自赵凯主编:《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35]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36]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37]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38]同上书,第18页。
[39]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312页。
[40]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41]同上书,第252页。
[42]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43]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1页。
[44]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63页。
[45]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46]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47]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3页。
[48]《上海新闻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2/index.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49]《上海新闻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2/index.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0]《上海统计年鉴2017》,上海政府网,http://www.stats-sh.gov.cn/html/sjfb/201801/1001529.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1]《上海统计年鉴2017》,上海市政府网,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7.htm?dl=2017tjnj/c2218.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2]同上。
[53]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17页。
[54]丁法章:《新民晚报跨国发行亲历》,载《档案春秋》2009年第4期。
[55]《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10/index.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6]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页。
[57]赵凯:《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77页。
[58]《上海广播电视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10/index.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9]《中国互联网历史长廊》(2005年7月19日),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i/2005-07-19/1129666996.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60]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61]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8页。
[62]同上书,第639页。
[63]裘新:《在融合发展中巩固拓展主流舆论阵地》,载《新闻记者》2017年第11期。
[64]强荧、焦雨虹:《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6:媒体融合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36页。
[65]上海新闻出版“一业一策”研究总课题组:《上海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载《中国报业》2008年5月。
[66]同上。
[67]《上海统计年鉴2016》,上海政府网,http://www.stats-sh.gov.cn/html/sjfb/201701/1000339.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68]谭军波:《报刊自办发行管理模式——实战经验的总结》(2003年10月17日),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other/2003-10-27/1809248970.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69]黄俊杰:《青年报的蚂蚁式发行模式:兼谈上海报刊发行市场的竞争格局与趋势》,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
[70]宋建武主编:《中国报业年鉴2006》,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第51页。
[71]谭海燕:《中国期刊渠道城市攻略大盘点:四大渠道三大城市比比看》(2005年4月19日),慧聪网,http://info.media.hc360.com/2005/04/1900002453.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2]温欣语:《100块钱的行为艺术,和上海最后200多家书报亭》(2017年11月17日),豆瓣网,https://www.douban.com/note/645500748/,浏览日期:2019年1月1日。
[73]黄俊杰:《青年报的蚂蚁式发行模式:兼谈上海报刊发行市场的竞争格局与趋势》,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
[74]同上。
[75]《上海年鉴2017:报刊、出版》,上海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4651/nw43437/nw43468/u21aw1311749.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6]袁友兴:《从社区报看中国报业发展方向》(2009年1月20日),南方报网,http://media.nfdaily.cn/cmyj/05/a/content/2009-01/20/content_4856233_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7]纪玘昊:《美国社区报概述——兼述对中国社区报发展的启示》,载《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78]袁友兴:《从社区报看中国报业发展方向》(2009年1月20日),南方报网,http://media.nfdaily.cn/cmyj/05/a/content/2009-01/20/content_4856233_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9]倪瑜:《城市社区报及其在上海生存态势初探》,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0]钱晓文:《创新经营、品牌营销、稳中求进——2011年上海报业市场综述》,载《传媒》2012年第3期。
[81]徐煜:《社区报与城市沟通:基于上海〈新闻晨报〉社区报的案例探讨》,载于《“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年)——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2012年12月。
[82]徐煜:《社区报与城市沟通:基于上海〈新闻晨报〉社区报的案例探讨》,载《“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年)——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2012年12月。
[83]根据世界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绘制。
[84]《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载《东方早报》2016年12月31日。
[85]方仁:《扎根大上海的小圈子——访〈申江服务导报〉总编徐锦江》,载《传媒观察》2006年第3期。
[86]《〈申江服务导报〉——城市生活服务运营商》,申报网,http://wapi.shenbao.com/sj/about/201102/t20110225_758900.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87]吴正,陈洁:《从不标新立异,只是与众不同——《上海日报》版面改革的探索与思考》.载《新闻记者》2014年第5期。
[88]同上。
[89]王宁军:《新媒体冲击下上海日报发展的瓶颈与转型措施》.载《新媒体研究》2016第15期。
[90]张弘:《我们的读者在地球那一端——上海日报网站走向世界的实践与启示》.载《新闻记者》2009年第4期。
[91]王宁军:《新媒体冲击下上海日报发展的瓶颈与转型措施》,载《新媒体研究》2016第15期。
[9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5》,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页。
[93]《上海统计年鉴2017》,上海统计局,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7.htm?d1=2017tjnj/C2221.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9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5》,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1页。
[95]赵金:《财经媒体的发展新趋势——访〈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载《青年记者》2008年第19期。
[96]光大证券:《新华传媒:文化传播渠道的垄断运营商》(2007年3月26日),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07/0326/10/3AGL2JT500251LK0.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97]《上海年鉴2017》,上海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4651/nw43437/nw43467/u21aw1311744.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98]《上海统计年鉴2017》,上海统计局,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7.htm?d1=2017tjnj/C2209.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99]《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简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官网,https://www.smg.cn/review/201406/0163874.html,最后浏览时间:2018年8月24日。
[100]新闻晨报:《上海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 电视发展入新征程》,载《中国有线电视》2009年第11期。
[101]《上海年鉴2017》,上海政府网,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7.htm?d1=2017tjnj/C2210.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02]陈若愚:《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82页。
[103]陈若愚:《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15》,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482页。
[104]陈猛:《东方卫视:回归海派都市媒体》,载《市场观察》2008年第9期。
[105]盈韵:《从收视数据看新东方卫视》,载《大市场·广告导报》2004年第10期。
[106]陈猛:《东方卫视:回归海派都市媒体》,载《广告主市场观察》2008年第9期。
[107]夏莹:《从真人秀看东方卫视娱乐策略》,载《中国广告》2006年第10期。
[108]胡智锋、张国涛:《东方卫视的娱乐创新之道——以2006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三档娱乐栏目为例》,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0期。
[109]王韵:《东方卫视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热播原因解析》,载《今传媒》2018年第1期。
[110]美兰德公司:《2018年4月在播综艺栏目网络传播监测数据top20》,载《当代电视》2018年第6期。
[111]殷泰:《2008年上半年省市卫视全国收视盘点》,载《北方传媒研究》2009年第1期。
[112]《上海统计年鉴2017》,上海统计局,http://www.stats-sh.gov.cn/tjnj/nj17.htm?d1=2017tjnj/C1518.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13]孙琎:《上海80%宽带能开通4M 2010年全市覆盖无线》(2008年3月6日),网易科技,http://tech.163.com/08/0306/03/46APP07S000915BE.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114]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
[115]韩国飚:《东方网——网上东方明珠》,载《中国传媒科技》2001年第7期。
[116]张述冠:《东方网:网络大上海》,载《互联网周刊》2000年第50期。
[117]陆黛:《海上升红日 明珠耀东方——东方网诞生记》,载《新闻实践》2000年第6期。
[118]张述冠:《东方网:网络大上海》,载《互联网周刊》2000年第50期。
[119]王洋、余婧:《新民网将视频直播“韦伯”登陆,24小时滚动报道》(2007年9月18日),搜狐网,http://news.sohu.com/20070918/n252220216.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20]马笑虹:《“上海观察”:探路报网融合》,载《中国报业》2014年第11期。
[12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122]朱伟:《上海IPTV用户突破百万 成“全国IPTV第一城”》(2009年12月17日),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09/1217/04/5QN710U8000120GR.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23]黄升民等主编:《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124]同上书,第61页。
[125]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26]黄升民等主编:《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127]《华视传媒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 开盘价八美元》(2007年12月7日),网易科技,http://tech.163.com/07/1207/04/3V35KM0K000915BF.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28]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129]朱春阳:《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经验坐标、发展机遇与路径创新》,载《新闻界》2018年第9期。
[130]《上海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2019年4月9日),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9-04/09/c_137961599.ht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0日。
[131]朱春阳、张亮宇:《澎湃新闻:时政类报纸新媒体融合的上海模式》,载《中国报业》2014年第8期。
[132]“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上海实践研究”课题组:《整体转型 深度融合——三年来上海主流媒体改革的分析》,载《新闻记者》2017年第2期。
[133]同上。
[134]张志:《论中国广电业的政府规制》,载《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1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34页。
[13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13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138]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39]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载《二十一世纪评论》1999年第53期。
[140]丁和根:《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141]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42]钟瑛:《我国互联网管理模式及其特征》,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43]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44]张涛甫,徐亦舒:《政治沟通的制度调适——基于“澎湃新闻”“上海发布”“上海网信办”的考量》.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145]蔡雯、黄金:《规制变革:媒介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世界多国媒介管理现状的比较和思考》,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146]丁和根:《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147]夏永辉、王蕾:《集团化背景下的传媒经营嬗变》,载《新闻前哨》2008年第11期。
[148]许峻:《上海传媒业进军资本市场 媒体牵手上市公司》(2003年8月6日),搜狐财经,http://business.sohu.com/92/39/article211853992.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49]《2006年度城市生活服务类周报竞争力10强名单,上海占五席》(2007年7月6日),腾讯新闻,https://news.qq.com/a/20070706/003870.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50]方仁:《扎根大上海的小圈子——访〈申江服务导报〉总编徐锦江》,载《传媒观察》2006年第3期。
[151]童兵:《沪报三读——兼议上海传媒文化的海派特色》,载《新闻记者》2002年第11期。
[152]梁亮卞骞:《论海派文化的风雨历程》,载于李伦新编:《海派文化与国际影响力》,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页。
[153]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15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155]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页。
[156]《上海年鉴2017》,上海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4651/nw43437/nw43460/u21aw131171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57]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58]张咏华、唐海漫:《迈向新闻文化集团——上海报业媒体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探析》,载《新闻大学》2007年第2期。
[159]沈荟:《境外媒体挑战与上海广电业的应对策略》,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0期。
[160]同上。
[161]贾树枚:《努力推进上海传媒业的发展繁荣》,载《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162]裘新:《在融合发展中巩固拓展主流舆论阵地》,载《新闻记者》2017年第11期。
[163]蒋为民、诸培璋:《聚焦四川汶川大地震——浅析东方卫视抗震救灾报道》,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第6期。
[164]文璐、吴长伟:《市场在竞争中开始——上海报业之历史回顾》,载《中国记者》2004年第12期。
[165]程洁、张骏德:《从区域报道到区域报纸——从〈东方早报〉说起》,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166]姜宗仁:《发挥集团优势强化海派风格——东方卫视不断扩大海外落地》,载《当代电视》2006年第10期。
[167]童兵:《东方卫视汶川地震报道:新闻立台优势再现》,载《现代传播》2008年第3期。
[168]《上海广播的2008年 灵动气韵 蓄势远行》,载《广告人》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