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网络内的媒体创新发展

(三)重视网络内的媒体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国际大都市信息传播网络的构成已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利用新媒体,同时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大都市管理者当前要考虑的。纽约不仅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出现了众多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而且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时也自有调整的对策。纽约在政府管理中特别突出了对新媒体的管理,这有利于新媒体的长远发展。

【注释】

[1]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BD%E7%BA%A6#人口,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2]Kirk Semple:Immigration Remakes and Sustains New York,Report(2013年12月18日),https://www.nytimes.com/2013/12/19/nyregion/chinese-diaspora-transformsnew-yorks-immigrant-population-report-finds.html?_r=0&hp=&adxnnl=1&adxnnlx=1387419526-Tmm/xJQcfZVfIn HrSVaf Lg,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3]刘国栋、张文华:《世界大都市 万都之都 纽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6页。

[4]东京在线:《16年全球城市GDP排行上,最有钱的依然是日本东京》(2017年3月12日),搜狐网,http://www.sohu.com/a/128691354_170779,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谢芳:《学者眼中的世界名城 回眸纽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6]谢芳:《学者眼中的世界名城 回眸纽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7]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8]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页。

[9][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10]同上。

[11]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2]同上书,第76页。

[13]同上书,第77页。

[14]同上书,第81页。

[15]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16]同上书,第154页。

[17][美]兰克维奇(Lankevich,G.J.):《纽约简史》,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18]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19][美]兰克维奇(Lankevich,G.J.):《纽约简史》,辛亨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4页。

[20]19世纪90年代,普利策《纽约世界报》连载的连环画《霍根小巷》中的主人公——一个身穿黄色衣服、没有牙齿、咧嘴傻笑的“黄孩子”突然风靡美国,没过多久,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便挖走《纽约世界报》连环画的原班人马,并且在《纽约新闻报》上同样刊出了“黄孩子”的漫画。为此,两家报纸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极尽低俗煽情之能事,开启了美国的“黄色新闻”时期,后来人民便将此类小报称之为“黄色报纸”。

[21]当时出现的许多报刊为约相当于普通报纸一半大小的小型报刊,美国新闻史称其为“小报时期”,称当时流行的新闻手法为“小报新闻”。其特点是以暴力色情文字加大幅照片,运用耸人听闻手法,偏重消遣性。

[22]辜晓进:《美国媒体传播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页。

[23][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页。

[24]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25]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26]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27]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8]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9]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30]同上书,第214页。

[31][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32]莫利人:《纽约华语电视台的过往和未来》,见《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海外华文媒体——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论文集》,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33][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页。

[34][美]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7页。

[35]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36]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204页。

[37]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183页。

[38]孙晓:《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28页。

[39]辜晓进:《美国报业转型的五大发展趋势》,载《全球传媒学刊》2016年第3期。

[40]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41]数据来源:全美报纸网络官网,http://www.nnnlp.com/。

[42]2007 Scarborough Release 1 Combined Study Weighted by:Population.

[43]明安香:《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44]袁友兴:《从社区报看中国报业发展方向》,载《南方传媒研究》2009年1月20日。

[45]数据来源:《美国独立报业协会Independent Press Association-New York》,http://www.i.ndypressny.org/,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4月1日。

[46]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6 Annual Report(2017-02-22).

[47]刘国栋:《世界大都市 万都之都纽约》,长春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5页。

[48]禹建强、马思源:《从利润权重解析报业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以浙报传媒、博瑞传播、华闻传媒、纽约时报(2012—2016年)为例》,载《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5期。

[49]禹建强、马思源:《从利润权重解析报业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以浙报传媒、博瑞传播、华闻传媒、纽约时报(2012—2016年)为例》,载《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5期。

[50]同上。

[51]崔保国、杭敏:《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0页。

[52]袁友兴:《从社区报看中国报业发展方向》(2009年1月20日),南方报网,http://media.nfdaily.cn/cmyj/05/a/content/2009-01/20/content_4856233_2.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53]杨天瑜:《服务当头细节做桨——斯塔藤岛前进报运营解读》,载《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6期。

[54]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55]黄发玉:《纽约文化探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8页。

[56]殷晓蓉、方筱丽:《都市期刊生态结构的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7]吴锋、田田:《坚守与拓新美国期刊业最新变革与发展趋向——基于“期刊媒介360”方案的解读与评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15年第10期。

[58]殷晓蓉、方筱丽:《都市期刊生态结构的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9]殷晓蓉、方筱丽:《都市期刊生态结构的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0]徐妙、郭全中:《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现状与策略分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9期。

[61]胡敏:《〈读者文摘〉与〈读者〉发行模式比较》,载《文史博览》2007年第6期。

[62]徐妙、郭全中:《国外期刊互联网转型的现状与策略分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第9期。

[63]张超:《数字时代美国主流新闻杂志的现状、发展与启示》,载《编辑之友》2013年第11期。

[64]张珊、李继东:《移动化、社交化:2016年美国传媒发展报告》,参见胡正荣、李继东:《全球传媒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页。

[65]同上书,第48页。

[66]钟新、王岚岚:《2017年国外广播动向与趋势》,载《中国广播》2018年第2期。

[67]方颂先:《纽约市广播电台的类型化和节目构成——兼议上海广播业的发展空间》,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68]同上。

[69]方颂先:《纽约市广播电台的类型化和节目构成——兼议上海广播业的发展空间》,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70]宋青:《广播媒体的数据化发展趋势——以美国公共广播电台为例》,载《传媒评论》2016年第7期。

[71]方颂先:《纽约市广播电台的类型化和节目构成——兼议上海广播业的发展空间》,载《新闻记者》2006年第1期。

[72]黄发玉:《纽约文化探微》,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88页。

[73]赵文荟:《美国传媒业的启示》,载《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

[74]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Pew:2018年美国社交媒体使用趋势》(2018年3月4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695881.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3日。

[75]出海运营:《调研:最受欢迎的海外社交媒体是什么?社媒营销需要注意哪些新趋势?》(2018年9月4日),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37618,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3日。

[76]全媒派:《纽约三大新兴媒体:我们将新闻视作服务》(2014年9月26日),https://mp.weixin.qq.com/s/KTe8oQiZr Buqkq-2lzp3kw,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3日。

[77]徐畅:《打造多平台媒体矩阵——纽约时报的融媒体转型之路》(2017年12月7日),https://mp.weixin.qq.com/s/HQQk X8r WW78BFAt2dknF6A,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4月13日。

[78]曾静:《世界第一新闻网站MSNBC研究》(2003年11月11日),东方网,http://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39/102/class013900019/hwz1041564.htm,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79]陈龙:《中外传媒制度比较》,载《采写编》2007年第5期。

[80]同上。

[81]陈龙:《中外传媒制度比较》,载《采写编》2007年第5期。

[82]李丹:《变形虫——异化的美国传媒》,载《新闻战线》2007年第1期。

[83]数据来源:FCC官方网站,http://www.fcc.gov/ownership/,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84]吴俐萍、李昕:《西方传媒管理体制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以欧洲模式与美国模式为例》,载《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85]数据来源:FCC官方网站,http://www.fcc.gov/ownership/,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86]王国平:《广播电视业美国的运作模式研究》,载《求索》2004年第8期。

[87]王俊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及其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88]梁平:《中美广播电视宏观管理体制比较研究》,载《有线电视技术》2003年第21期。

[89]周小普、王丽雅、王冲:《英美数字媒体内容规制初探》,载《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1期。

[90]数据来源:纽约市经济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nycedc.com/Web/NYCBusinessClimate/IndustryOverviews/MediaEntertainment/MediaEntertainment.ht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91]数据来源:Time Warner heads new ranking of the world's top media owners,实力传播集团官网,http://www.zenithoptimedia.com,最后浏览日期:2019年5月18日。

[92]赵文荟:《美国传媒业的启示》,载《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

[93]James N.Rosse,“Economic Limits of Press Responsibility”,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Studies in Industry Economics,No.56,1975.

[94][美]皮卡德、布罗迪:《美国报纸产业》,周黎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95]关于博物馆文化观的相关阐释参见[美]查尔斯·埃德温·贝克:《媒体、市场与民主》,冯建三译,陈卫星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16页。

[96]杨东平:《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97][美]迈克尔·帕伦蒂:《美国的新闻自由》,河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98]罗雯:《消费主义时代中国传媒的文化表现》,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99]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体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页。

[100]郭敏:《媒体新观察:纽约媒体振兴方案》(2009年7月17日),经济观察网,http://www.eeo.com.cn/2009/0717/144201.shtml,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01]祝碧衡:《打造纽约经济多元化 媒体与技术产业位列其中》(2009年9月7日),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5385,最后浏览日期:2018年9月1日。

[102]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南方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03]涂光晋:《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业——美国主要媒体现状考察分析》,载《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5期。

[104]王海:《美国传媒集中化的市场机制》,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05]朱春阳:《现代传媒集团成长理论与策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106]萧俊明:《新葛兰西派的理论贡献:接合理论》,载《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07][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美]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108]辜晓进:《媒介融合:做比说更重要》,载《中国记者》2009年第2期。

[109]喻国明:《“U化战略”:纸媒生存的大趋势》,载《传媒》2006年第12期。

[110]殷晓蓉、方筱丽:《都市期刊生态结构的比较研究——以纽约和上海为例》,载《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1]赵文荟:《美国传媒业的启示》,载《新闻战线》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