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税兴废两重天:伦敦信息传播网络进入“便士”时代

(五)知识税兴废两重天:伦敦信息传播网络进入“便士”时代

伦敦报业春天虽然已经无可阻挡地来临,但新闻管制的阴影仍然无处不在,保守党执政之后,运用手中的权力在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地对新闻自由进行遏制。在当权阶级眼中,新闻自由仍然只是富人的专利,报刊的覆盖也理应只限于富裕阶层。于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形成了“诽谤罪、津贴制、知识税”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构成报业发展的新桎梏。诽谤罪用来压制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津贴制用来收买报刊为政府歌功颂德,而知识税则是从报刊的“生命线”下手,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报纸发展。

1712年,国会在保守党的操纵下通过了印花税法案,对所有报刊统一征收印花税,对报刊使用的纸张征收纸张税,对刊登广告征收广告税,三者合称为“知识税”。法案推出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半年之内伦敦12家报刊就停了七家,可见知识税对报刊业发展的沉重打击。

然而,政府的控制挡不住时代的潮流,也挡不住报业发展的大趋势。18世纪后期,英国先于其他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队伍同时在壮大。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广告日益增多,这些都给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知识税的沉重负担。同时,在英国新闻史上涂下更为浓重一笔的激进报刊也开始呼风唤雨,激进报刊都拥有自己的独立发行系统,而且与工人运动和宪章运动相结合,为广大工人阶级说话,因此深受欢迎。在1815—1855年间,激进报纸在全国发行量排行上一直遥遥领先,《两便士废物》《每周警察公报》《雷纳德新闻报》《罗埃德周报》都曾经位列全国报刊发行量的前两名[16]。而且,最关键的是,绝大多数的激进报刊都采取了避过知识税的方法发行,政府屡禁不止,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激进报刊以低价进入广大低收入阶级。至1836年,逃税报刊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纳税报刊的发行量,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政府必须寻求改变。

从现实的角度去看,英国政府妄图控制报刊在富人阶层的手段并没有实现,反而让激进报刊找到自己生存的领地,与按时缴纳知识税的保守报刊区分开来,形成了两张阶级性质截然不同的信息传播网络,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经济结构上,两个信息传播网络各自有各自的运行基础,激进报刊大多靠发行来达到收支平衡,不屈从于广告商,甚至以刊登商业广告为耻,这是由其反对资本家的劳工立场所决定,也因此更受工人读者欢迎,让其也更坚定地走以发行量为生的路子。而缴纳知识税的报刊,大多是以广告为营收重点,目标锁定富裕阶层。

于是,面对这样的情况,英国的中产阶级发动了一场以“废除知识税”为目标的运动,新崛起的中产阶级广泛对抗地主利益和贵族统治,他们致力于推动与其联系密切的地方商业报纸的发展,来削弱保守报纸的统治地位,也为了向激进报纸的读者群渗透。他们以建立稳定而安全的社会秩序为口号,将自己视为“启蒙者”。取消知识税可以让报纸回归廉价,让报纸走向商业,进而可以引导底层阶级,以期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在知识税征收的那些年月里,激进报刊通过躲避的方式来达到廉价,进而独自享用底层阶级这一读者群,而且它具有的政治性也对读者进行了极大的煽动和引导,这都不是统治阶级设立知识税的初衷。于是,统治阶级干脆取消知识税所设置的资金障碍,让报纸变便宜,这样商业报纸也可以走向廉价,和激进报纸争夺读者,进而削弱激进报纸的影响力。这种用“鹬蚌相争”而非“镇压”的方式来对待煽动工农阶级的激进势力,也是符合政府利益的,正如议员李顿爵士1832年所提出的:“印刷者和出版物能够比监狱看守和刽子手更好地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和平和荣誉服务,廉价的知识与经费巨大的惩罚制度相比是更好的政治工具。”[17]从历史的结果来看,似乎顺应了废除知识税的倡导者们的预期:议会在1853年决定取消广告税,1855年取消了印花税,1861年又取消了纸张税,但激进报刊却在之后的半个世纪内逐渐式微。

虽然激进报刊在取消知识税之后走向了衰落,但是商业报纸却渐显繁荣。1855年内就有多家周报改为日报,并有17家省报创刊。全国报刊数量迅速上升,1836年为221家;1851年563家;1862年报纸1 165家,杂志213家;1880年报纸1 986家,杂志1 097家;1900年报纸2 234家,杂志1 778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摆脱了知识税经济负担的廉价报,在取消印花税当年,伦敦就诞生了便士报《伦敦晚邮报》,至1857年,全英已经拥有廉价报108种,其中伦敦拥有20种,地方拥有88种[18]

在取消印花税的斗争中,一方面是政治力量意图借助经济的压力来控制信息传播网络;另一方面是商业力量对扩大商业信息传播的需求、受众对更加廉价的信息传播网络接入方式的渴望。最后,是社会发展需求的胜利和民众对信息的渴望的胜利。从此以后,伦敦的信息传播网络正式进入了“便士时代”,这个时代的主力军当然是以“便士报”为代表的商业报刊。便士报让伦敦居民接触这个信息传播网络的成本大大降低,也使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