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中发展的杂志:从战前全盛到战后再生

(二)在动荡中发展的杂志:从战前全盛到战后再生

在日本,起初并没有把报纸和杂志区分开来,作为印刷媒介的杂志和报纸同时出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是在幕府末期,许多荷兰杂志流入日本东京,这使得当地的洋学者从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显示着杂志这一大众传媒形式在普及先进国家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1873年前后,日本自产的专业杂志在大阪发端后逐渐流入东京,仍以传播知识为目的。随后,东京的杂志开始从内容上显示出专业化的趋势:评论、政论杂志诞生,宗教杂志亦开始发展,学术、医疗方面的杂志相继创刊,汉诗、文学等文学杂志也随之出现。至19世纪80年代,杂志种类更进一步丰富,东京出现了妇女杂志和少年杂志,杂志界开拓新的读者市场也成为其大众化发展的契机。日俄战争(1904—1905年)前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杂志企业化进展显著(由编辑本位转换为经营者和出版资本家本位),大众性出版的营业体制得以确立,杂志开始成为商品,并显露出了大量生产的倾向。同时,以《中央公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杂志的确立,使得东京的杂志文化出现了泾渭分明的二元化倾向。随着种类的不断丰富,尤其妇女杂志的不断创刊,以及以大量生产为经营准则的营业方式确立。在1930年前后,东京乃至全日本的杂志出版达到全盛时期,妇女杂志与综合杂志极大盛行,以现代性和娱乐性为特点的大众杂志更为活跃,尤其讲谈社凭借大众娱乐杂志《富士》建立起了不折不扣的杂志王国。

一直呈上升势头发展的杂志业却在日本闯入太平洋战争期间遭受了重大挫折。1941年刚一开战,日本情报局就以“舆论指导方针”对杂志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统一,利用所有形式加强对于出版的控制,各类杂志的数量都极大减少。在东京,经过整顿的综合杂志只剩下三种,娱乐杂志和妇女杂志也分别仅存五种和三种。可以说,无论对东京还是整个日本,这一时期的杂志出版可以用“崩溃”来形容。

战后,随着美英四国对日本的控制,言论自由有所恢复,长期读不到书刊的东京市民也对杂志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杂志界开始了艰难的恢复期,许多杂志创刊或复刊,以《读者文摘》为代表的欧美杂志也流入日本东京并得以广为宣传。到1953年前后,日本杂志业界终于稳定下来。在东京,不仅妇女杂志得以复苏,新兴大众杂志更凭借对大众心理的把握,在发行量上节节高升。经过20世纪50年代的创刊热后,东京杂志业界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更进一步细分化,一些青年杂志、健康杂志、思想杂志相继创刊;二是与映像联动的各种漫画杂志大行其道,与电视、游戏业一起打造出繁盛的“ACG[7]”时代。可见,战后重新起步的东京杂志业,如今已然呈现出日益立体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