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总体特征归纳及评价

(一)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总体特征归纳及评价

在上一部分,著者将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置于媒介生态学的视野当中,详细审视了该信息传播网络作为一个子系统其所置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并通过相关的案例展示了伦敦信息传播网络是怎样与环境发生相互影响的。在下面这一部分里著者将基于之前的分析,概括出信息传播网络这个子系统在政治经济文化大环境的作用之下其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并进一步给予公平、效率、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自身状态特征的归纳和评价虽更注重信息传播网络的本体,但仍然是与上一部分中对其环境的分析密不可分的。

1.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总体特征归纳

(1)特征一:格调包容性

从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组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样的特点:公营的BBC与为数众多的商业电视各行其道,严肃大报和低俗小报相得益彰。《泰晤士报》和BBC每天正襟危坐地为广大市民讲述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太阳报》却每天为市民送上捕风捉影的八卦,以及“宽衣解带博君笑”的三版女郎。这种差异的存在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你可以用一些价值观来约束它,但没有权力去阻碍它的发展。

的确,对于传统绅士气质、贵族心态如此明显的伦敦人,你却永远无法用一种特性来概括他们所拥有的这些媒体。无论是保证公众基本利益、维护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阳春白雪类媒体,还是追求受众深层次需求、塑造大众文化的下里巴人类媒体,都在这个城市拥有它们的一席之地。这种格调的包容性远非“细分”二字可以解释,它体现了伦敦人对传统的尊重、对公众利益的尊重,以及对受众个人需求的尊重。

(2)特征二:资源密集性

伦敦城1.60平方千米、内伦敦303平方千米、大伦敦1 580平方千米,即便将伦敦的区域算到最大,和中国上海市的6 341平方千米相比仍然是相形见绌。然而,这么小的一块地域却拥有一张密不透风的信息传播网络:122家报纸、551种期刊、84个广播频道、138个电视频道,还有数不清的互联网站,等等。如此多的媒介资源都集中在一个面积有限的城市之中,可以想象伦敦市民每天都经历着怎样的信息洪流。

这样密集的信息传播网络一方面要拜伦敦城市地位所赐,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再加上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伦敦城无疑是信息最为灵通,也最为人所关注的城市之一。信息的流动正如热量的扩散,从信息多的地方流向信息匮乏的地方,这使得伦敦城成为众多媒介扎根的理想处所。

从另一方面,伦敦发达的经济为这么多商业媒体的存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伦敦65 138欧元的人均GDP傲视欧洲,城市中数量众多的“有钱、有闲、有文化”一族为媒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受众鼓囊囊的腰包作保障,也难怪众多媒体挤破头也要在伦敦打拼一番。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就是伦敦市对于创意产业的支持。根据伦敦市政府对于创意产业的细分,绝大多数的创意产业都与信息传播网络发生着关系。无论是广告、电影录像,还是音乐、出版和广播电视,都可以视作信息传播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有的是为信息传播网络提供可以传递的内容,有些直接就构成了信息传播网络的本身。对于这些产业的扶持,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商,也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伦敦,这为整个伦敦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

(3)特征三:辐射广泛性

英国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不单单自身拥有丰富的受众资源,更因为其行政中心的地位,让很多全国性媒体都选择伦敦作为基地,并向全国乃至英国以外传播,这在我们之前对伦敦市与英国其他几座大城市的比较中已经得到了答案。这些电视台、广播电台、全国性日报以及期刊以伦敦为基地,面向全国受众传播信息,这就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向全国辐射的网状结构。

当然,辐射的广泛性不单单包括以首都为基础面向全国的覆盖,也包括以伦敦城区为基点,向伦敦更低一级的区域渗透。从我们之前对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详尽介绍中可以得知,数十家的地区广播和近百家的区域报纸及地方性报纸为哪怕是伦敦最偏远小区里的受众都奉上了最贴近的媒介内容。当然,这种向城市内部的深度渗透和辐射也是建立在伦敦极高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的,让这座城市足可以消化这么密集的信息传播网络。

2.对伦敦信息传播网络的总体评价

公平和效率是衡量一个信息传播网络是否优越的标杆之一,公平性所包含的评价指标有:信息传播网络中信息传递的自由程度、媒介产业的多元化程度、信息传播网络中媒体退出和准入机制的松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等;而效率则恰恰相反,它是以媒介经济的角度来衡量信息传播网络在经济运行当中的经济有效性,常常涵盖以下概念:媒介产业规模效应、竞争与垄断、受众需求等。公平和效率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网络的两个极点,完全的公平会丧失效率,只追求效率又会忽视公平,所以只能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觅一个较为合适的平衡点,让经济上的效率足以推动信息传播网络持续发展,又保障公平最大程度上的实现。从伦敦的情况来看,这一特点尤其明显。无论是报刊行业还是广播电视行业,都在为寻找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点而煞费苦心。

影响力是衡量信息传播网络的另一个尺度,在本书中,这个尺度被解读为以信息传播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以及其携带的价值和文化向外扩张所获得的力量。具体来说包括文化及价值观向其他城市的扩散、国家文化及价值观的输出、城市信息传播网络获得的声誉等。

(1)评价指标之“公平”

总体来说,伦敦信息传播网络一直具有鲜明的“公益”特征,无论是报刊业展开自律的PCC,还是广播电视业以“公众利益监护人”角色存在的BBC,以及不断演变的称呼各异的商业电视监管机构,从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传播网络运行的价值基点,这一基点在这个商业气息如此浓重的时代里格外值得尊敬的。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遏制了政治上的监管势力,使来自政府或第三方的监管也纳入这一价值取向的轨道之中。

报刊媒体自始至终就以私营面貌出现,在法律上没有特殊地位的报纸期刊以及新闻记者编辑们,与普通的机构和普通的公民一样,并没有背负额外的维护公共利益责任。但是,他们并未因此而完全像商业机构一样只顾经营生意而对公共利益不管不问,报刊自身“社会公器”的特性限制了报刊拥有者们这样自私的想法,而伦敦历史上政党报刊和激进报刊的传统也让商业化并非最初就深入骨髓,反而是更倾向于获得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力。如今,报业展开自律的《业务准则》更成为伦敦报业以“自律”换“自由”的追求公平与自由的努力。

但是,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冲击却让一贯注重“公平”“公益”的伦敦媒介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传播网络都发生了畸变:公益的传统受到挑战,BBC的收视费合理性受到质疑,公共服务节目步履维艰;政治势力受到经济力量的挟持而在政策方面向经济力量倾斜,默多克用政客的手段不断实现着自己的垄断梦想;传统文化和地方性文化被全球化经济力量的迷雾所掩盖,呈现出的是美国化的快餐文化和大众文化;等等。这种势头让人开始担心伦敦信息传播网络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的未来,它是否还能坚守其“公私并举”双轨运行的信息传播网络架构,是否还能坚持与美国传媒业不同的本质。

具体到各种传媒,报业和广电业所遇到的境况又有不同之处。

首先,在信息传播网络当中,报纸行业遇到的商业冲击要更加强烈和明显一些。报纸行业日益控制在少数报团甚至少数人手中,经济力量集中之外还有话语权的集中,这种集中让报刊的老板们有了和政客讨价还价的筹码,这都是有碍于社会公平的。2011年7月,默多克所创办的“周日版《太阳报》”——《世界新闻报》因为“窃听丑闻”而被关闭,这一丑闻也让对英国报业形成垄断之态的新闻集团陷入千夫所指的境地。如此对公众隐私的肆意妄为,正是建立在垄断之上的傲慢姿态所致。

其次,反观广播电视行业,它其实在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方面要比报刊业表现的优秀得多。这首先要感谢瑞斯爵士给BBC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也受惠于频谱稀缺时代BBC所拥有的垄断地位,正是在那个时代BBC所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才使“公共电视”的理念在如此商业化的今天还被频频提及。BBC通过收视费的特权使自己隔绝在商业化之外,同时用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保证其运转的公正性和公益性,这是BBC有资格与商业电视台华山论剑的关键筹码。虽然,BBC如今在收视费问题上受到了一些挑战,商业电视也日益挣脱“公益节目配额”的束缚,BBC甚至也开始引进“英国好声音”(The Voice)这样的大众娱乐节目,但就全球范围内的横向对比来说,伦敦广播电视产业的经济效率、多元化、社会公益性等方面还是可以打一个很高的分数。

可以说,伦敦的信息传播网络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化的过去,公众服务的特性曾经让英伦绅士鄙夷地俯视商业化的到来。但现在,它却无疑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考验。我们不能分辨现在伦敦的信息传播网络是更偏向公众服务还是更偏向商业化,因为二者的博弈一直在进行当中。

(2)评价指标之“效率”

小小的伦敦地界拥挤着上如此密集的各色媒体,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效率之争。从《每日邮报》到“北岩报团”,从《太阳报》到“沃坪革命”,我们看到的是报刊发行量的逐渐增大,看到的是报刊价格的不断降低,看到的是报刊产业的蓬勃发展,看到的是报业竞争的日益惨烈,这一切都意味着效率的不断提升。受众在竞争中获得了更优质、更廉价的服务,广告商获得了更多更好的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媒体在竞争中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媒体,无论是政府还是貌似没太大关联的其他产业,都受到了媒介产业效率提高带来的经济恩惠。

报业的垄断势力仍然若隐若现,但没有一种势力可以强大到控制市场的程度,寡头式垄断既保持了竞争的激烈性,也没有断绝细分市场小媒体的活路。无论是《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间的价格战,还是默多克旗下的The London Paper在伦敦城的溃败绝迹,都彰显了效率之争的存在。广电业中原本已经老态尽显的BBC也在商业电视台一个个地建立之后开始迈出革新的步伐,商业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和对自身定位的寻找让整个广电产业充满了活力,再加上来自澳大利亚人默多克的BSkyB的“鲶鱼效应”,整个广电产业的效率获得了大大的提升。

(3)评价指标之“影响力”

如果说公平和效率偏向于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二者的衡量的话,影响力则是评价这一传播网络以城市为基点的辐射能力和影响范围,而且影响力本身也是一种经济和文化力量的综合存在。伦敦拥有英语语言上的文化优势,同时也是传统资本主义的中心,再加上重新崛起之后在金融业和创意产业上获得的成功,可以说完全具有影响世界的能力和资本。

我们可以看到伦敦信息传播网络中走出去的案例:英国期刊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认可;BBC扮演着“国家电视台”的角色向世界输出信息和观点;《天线宝宝》《小猪佩奇》等英国动画片席卷全球;等等。但是,全球化也在给英国施加着巨大的影响:美国电视节目在跟伦敦的电视产业竞争中处于上风;好莱坞电影占据着英国80.80%的票房收入[85];《金融时报》被日本经济新闻社所收购;互联网的力量更是肆无忌惮地向英国渗透;等等。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影响力”身上的经济气味已经日益浓烈,不论是电视娱乐节目还是好莱坞大片,无论是金融圣经FT或是充满图片的国际期刊,凡“影响力”所在,大都是商业化的存在。

所以,伦敦信息传播网络对外影响力的强或弱,其实要观照其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远或近。正因如此,我们在对比英国和美国两者信息传播网络的“影响力”时,就不能回避美国在媒介商业化上做得更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