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时代开幕:从电影、广播到电视
伦敦城在20世纪开始了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而身居其中的伦敦人也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媒体感官体验。信息传播网络经历了长时期的纸质媒体时代之后,终于有了更加生动的表达方式。电影、广播、电视等一个个新媒体涌现出来,全新的电子媒体网络与纸质媒体网络相叠加,最终形成了如今纷繁复杂的城市信息传播网络格局。
1.电影
电影工业如今已经是伦敦乃至英国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英国所身体力行的创意产业中的主要部分。至1998年,英国电影及相关产业就达到了36亿英镑的规模[20]。但第一批电影的先驱者只是将其视为是保存资料的纪实设备,并没有预见其走向大众成为信息传播渠道的前景。在保守的英国,电影这样的新生媒体被视为市井平民的消费品,而拥有高雅生活的贵族更愿意去读书读报[21]。所以,最初的移动影画在各种场合尝试着去展示,如茶餐厅、音乐厅、露天市场等,最终发展成为争夺观众的巡回放映剧场。据记载,1907年当人们流行观看电影的时候,尼斯集市上有六家巡回放映剧场在相互竞争[22]。
自1908年,固定的电影剧场开始大量涌现,至1914年已有约4 000所电影厅散布于英伦三岛,而大伦敦地区则有超过600所,虽然绝对数量不少,但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却仅有15%,这与伦敦在报纸发行上所占有的强势地位还有很大差距,可见新出现的电影作为一种媒体,它传递的视觉影像因其通俗性而更易于人们接受和普及,对知识教育的要求则不是很高。在“一战”前夕,在英国人口仅有4 000万的情况下创造了每年3.64亿人次的电影院接待数,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而且这一数字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就突破了10亿大关[23],而拥有了各种新兴媒体之后,1997年的英国影院上座人数也只不过1.39亿人次[24],对比之下可见当初电影的流行程度。然而,这个以高雅和严肃著称的国家却没有给电影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土壤,反而是带有一点敌意和蔑视,英国的中产阶级视电影为垃圾。这样的偏见使得美国好莱坞电影乘虚而入,成为英国电影市场上的霸主,而英国自产电影则蒙上了严肃和矫情的黑布被英国大众视而不见。喜欢看电影的大多是英国城市的工人阶级,他们是为了放松和娱乐来看电影的,不需要中产阶级那套说教,因而好莱坞电影大受欢迎。1914年美国影片已经占据了英国市场份额的60%,而1918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到了80%。到了90年代,好莱坞影片已经给英国本土电影留下了不到一成的市场空间[25],1994年英国本土电影仅获得了国内票房的13%[26],电影产业的萎靡程度令人唏嘘。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曾经推出了刺激本国电影工业的政策,也曾使英国电影工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随着泡沫的破裂,英国电影又陷入了新的低谷。而且,即便在短暂的繁荣时期,英国电影也从未摆脱过好莱坞的阴影。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尽管英国本土的电影产业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但可喜的是遍布各地的电影院已经显示出了这一新媒体的力量,伦敦作为首都和英国的时尚中心,也自然是充满热情地张开双臂,迎接这一新的媒体网络在伦敦的土地上遍地开花,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和娱乐。
2.广播
电影的出现给了伦敦人休闲娱乐的另一个选择,但是英国的高雅绅士们却无法容忍这种“世风日下”,他们认为民众应该接受严肃的、高尚的媒介产品,以提高英国大众的智慧和修养,于是广播这一新媒体成为他们“挽救社会价值观”的救命草。
广播的出现源于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的成功实验,次年他就在伦敦成立了“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广播的初始发展阶段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中宣传的需要拉动了广播的发展,也让这一新兴媒体背负上“国家资源”的沉甸名声。这样的名声也导致了战后英国以军事安全的名义对广播采取了垄断和压制的政策。然而,英国民众特别是无线电爱好者对于新媒体的热衷最终迫使英国邮政部于1922年撤销了对无线电传送的禁令。此后,英国政府开始给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无线电制造商发放许可证,无线电发送实验也广泛地开展开来。电波的稀缺性让这种广泛的无线电实验逐渐走向了混乱,于是六大无线电制造商齐聚伦敦开始商讨用统一的形式来发送广播,这就促使了英国广播公司的成立(BBC)。BBC依靠着邮政部给予的垄断性牌照和收音机厂商的销售利润分成获得了政治上的许可和经济上的优势,但同时也受到了政府和厂商的双面压制。
1922年BBC初始创办之际,听众人口不足14.90万,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伦敦地区。这是由新媒体对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要求所决定的,伦敦经济发达,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收程度也比较高。同样的道理,这一媒介网络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扩散也呈现一种从高到低的状态,由于最开始收音机价格昂贵,只有贵族等上层人士才买得起,逐渐扩散到中间阶层,但仍不见工人阶级的踪影,直到1944年经济型收音机问世,这种新媒体才真正走向普罗大众,收听广播成为普遍的家庭活动。
在广播内容上,BBC在瑞斯的统领下坚持用一种以伦敦为中心的“国家社群”理念来编排节目,力图用大一统的中产阶级品位来取代整个国家的多样性,BBC不遗余力地将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和中产阶级的国民观和文化观加之于整个英国社会,其所持有的政治正当性和价值优越性让BBC的节目一直是板着面孔来教育大众,而不是取悦大众。正如瑞斯所言:“我们试图给公众的是我们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但并不是他们确实想要的。”可见,BBC的广播内容是以中产阶级价值观为准绳的,但它忽视了广播的最大数量的受众——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低收入阶层真正的媒介需求。这也为后来BBC节目编排价值取向的偏移和竞争对手伦敦广播公司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3.电视
英国电视时代的序幕其实在1936年就已经拉开,当时在伦敦亚历山大宫附近的2.30万居民收看了最初的电视节目。但是,BBC的掌控者瑞斯为代表的高管都认为电视只是广播的一种“附带说明”,只是广播的一种延伸,因而在当时广播为王的时代里电视这个新生儿受到了极大的忽视。仅仅三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让电视销声匿迹,广播成为“二战”期间的主宰媒体,BBC也是靠着广播才在大战期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一时期的电视就像是BBC的一个附属品一样可有可无,技术上的不完善、资金上的缺乏,再加上领导层的无视,让这一在战后无限风光的媒体在蹒跚学步的前几年里走得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