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1]。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2]。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旗逶迤碣石间[3]。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4]。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5]。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6]。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7]。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8]。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9]。
边风飘飘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10]。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11]。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12]。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13]。
东北边境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朝廷大将告别家乡扫荡贼寇。
男子汉应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汉天子对这种精神格外欣赏。
大军起程鸣金击鼓发兵榆关,
旌旗迎风招展盘绕在碣石山。
边塞校尉紧急文书飞过大漠,
敌酋点燃的战火在狼山烧起。
边境之地山川寂寞荒无人烟,
敌骑猖狂恣意侵掠挥刀舞剑。
士兵们在前线拼杀伤亡过半,
将帅们却在营帐里听歌饮酒。
时已是深秋大漠上荒草丛生,
落日的孤城里没有多少士兵。
身受朝廷的信任不惧怕强敌,
虽拼死厮杀仍无法冲出重围。
铁甲战士辛苦地戍守在边疆,
家中妻子怨恨别离伤心落泪。
少妇城南思念役夫愁肠寸断,
出征的人在边塞回头望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怎能载我飞度,
塞外边地辽远荒僻渺无人烟。
白日里列阵沙场天昏地又暗,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胆寒。
你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誓死报国哪是为了得到功勋。
谁不知沙场上征战千辛万苦,
难怪人们至今怀念李广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古题,内容多为妇女对征夫的思念,打破哀怨的定式,开创了乐府古题的新篇章。诗人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强烈对比,表达出对无视战争疾苦,视士卒生命为草芥的将领的强烈讽刺。因此,这首诗与其说是一首咏叹边境征战的诗,倒不如说是一首讥刺前线将领醉生梦死之作。
【注释】
[1] 汉家:中原代称,借以指唐朝。烟尘:烽烟与尘土相接,泛指边塞有警。
[2] 横行:指驰骋疆场。非常:不一般,破格,破例。赐颜色:即赏脸,此处指赏识、重视。
[3] :击打。金:指钲,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形如钟而狭长,铜制。伐:击。下:指出兵。榆关:即渝关,山海关。逶迤:蜿蜒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处泛指山间海边。
[4] 校尉:军官。羽书:紧急军书。瀚海:指沙漠。单于:指敌方首领。猎火:指军队的火炬。
[5]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极边土:边境之地。凭陵:仗势侵犯。
[6] 穷秋:秋天已尽。
[7] 当:受。恩遇:指受人恩惠和信任。
[8] 玉箸:指妇女的眼泪。
[9] 蓟北:此处泛指东北边地。
[10] 绝域:指与中原隔绝的边远之地。
[11] 杀气:凶残险恶的气氛。三时:整日。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12] 死节:为志节而死。勋:功勋。
[13] 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畏之,将其称为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边境。李广因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将士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