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2025年08月10日
白居易
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后又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官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白居易上疏请缉凶手,以越职言事罪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自此远祸避嫌,不复直言。后历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主客郎中知制诰、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秘书监、刑部侍郎等职。在杭、苏期间兴修水利,体恤百姓,颇受民众爱戴。大和三年(829)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定居洛阳。后升任太子少傅,进封冯翊县侯。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白居易晚年好佛,诗酒自娱,自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讽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寓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叙事曲折宛转,首尾相互照应,人物鲜明生动,声调流畅和谐,语言优美易懂,被称为“元和体”,又被称为“千字律诗”,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盛况,被后人推为“古今长歌第一人”。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还体现在一些寓情于景、活泼洒脱的杂律诗里,如《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等。今存诗近三千首,为唐代诗人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