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

三、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

(一)保护传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

截至2014年,我国关于少数民族保护的法律法规共计109部,其中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法律66部,而专门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立法的有20部。西部地方性法规不断增加,如《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0年)、《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2014年)、《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2014年)等等。其中云南最多,已有11部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法规。1949年以来,从国家层面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法律有6部(见表1-4)。

表1-4 1949年以来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法律一览

政府出台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效果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调查、考察、规划、认定、传承等措施,使民族文化保护有了政策保障、制度支撑和资金注入;二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认定、公布、传承人确定等办法得到了落实和实施,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建立民族传统知识登记制度,建设民族文化数据库,对民族文化进行专项保护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三是民族文化得到认同、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保护有力,使得民族文化的形象大放光芒,如藏族的藏戏、唐卡,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壮族的三月三,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和赞美,民族交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加深。

(二)国家支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近年来,国家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3年以来,通过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了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出台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标准》等相关政策。

2.“农家书屋”工程。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其他部委联合下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出台《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3.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1年出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配套政策有《省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市级数字图书馆硬件配置标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方案》《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

4.网络信息工程。出台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

5.公共文化服务。《“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