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阅读培育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阅读培育

(一)家庭环境变迁对民族文化阅读传承的影响

1.少数民族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弱。不仅影响着传统家庭阅读的传承和落实、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影响着民族家庭的民族观念的变化和信息行为的变迁,甚至对民族文化的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课题组以“三代家庭”为标准在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有三个:(1)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家去外面上学、工作或务工,回家的机会少;(2)民族文化发展碎片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阻断了民族文化的有序传承;(3)外来文化呈现强势态势,极大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注意力。本民族文化受政府支持和老一辈的坚守,处于守势状态。

2.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现象迅速蔓延,而城镇家庭中的“候鸟家庭”和“驿站家庭”也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则是社会压力对家庭的影响。过去少数民族家庭多以家族和宗教为交流平台,而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得家庭内部结构和功能逐渐消解,不同家庭之间彼此互助和紧密联系的关系正在消失,少数民族文化阅读中家庭社会主要文化观念由主级关系向次级关系转变。

(二)精神满足是民族阅读的基础

阅读本身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它是个人精神生活富足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满足多样性的精神需求。西部地区,信息相对闭塞,缺乏阅读对人的成长有很大阻碍,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量的不断扩大,让少数民族读者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开阔了视野。但现在各种渠道来源的信息流量越来越庞大,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对自身有用的,对许多人来说并不容易。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有必要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还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在许多年轻人虽然每天的阅读量并不小,但多以手机、计算机等平台为基础,出现了一些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快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问题。尤其在一个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度,如果对文化没有一种传承,国家是没有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本身也是文化上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传承。就阅读的本质来讲,有阅有读才能够入心入脑。“阅”是浏览,“读”是精读,数字时代背景下用信息技术成就了数字阅读模式,实际是一种更为快速、便捷、丰富的浏览模式。因此,作为阅读本身来讲,它是知识性的需求,专业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等都需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走到问题的最前沿,对最基本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有一个跟踪把握的能力,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而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对西部少数民族来讲,其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有利于阅读素养的养成。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有大量的经典著作,对民族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对少数民族文化追求、价值取向会有很好的启示。

(三)处理好阅读推进与文化素养提升的关系

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加强阅读训练,形成全民阅读建设,而破解的基本途径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多研究。读书有助于个人文化素养的完善,在阅读过程中需把握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阅读是有一个短期的规划好,还是长期的规划好?这需要长短结合。二是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现在数字阅读完全靠单一知识储备,很难研究解决专门问题,破解难题需要借助经典阅读方法,需要复合型的阅读储备。三是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阅读要想真正有所收获,一定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把我们在经典阅读中领悟到的东西积累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比较背诵、精读、笔记、反复读等的兼收并蓄,才能够真正达到融会创新的目的。四是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精神内化过程,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有好处的。读书交流,包括今天的阅读推广等的荐书分享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交流方式。通过交流产生共鸣,也会有很多收益,读书一定要有实质性的深度交流,才会有切身的感悟,得到精神层面的升华。五是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只阅读不实践,那等于造空中楼阁。如果能很好地把阅读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