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阅读推广的策略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阅读推广活动
要从阅读内容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以阅读推广成了首要任务[6]。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推广的关键在于阅读+教育∕文化,通过西部民族地方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进而调动和激发西部少数民族对阅读的参与。
1.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阅读设施建设、阅读推广活动开展、阅读基地建设、阅读推广人培养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同时,管理人员不熟悉业务、文化活动开展不多等短板,导致西部民族文化阅读活动质量不高、品牌不强、分布不均,且这些活动大多集中在城镇,乡村的群众文化阅读活动很少。因此,“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引导、中型群众阅读活动主导、小型读书活动补充”的阅读推广活动迫在眉睫,应着力打造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参与群众多的阅读活动品牌,加大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推广保障扶持力度,补齐弱项。
2.放大民族节日和会展中的阅读效应。作为近年来被普遍运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推广手段,“搭车”节会推广日益成为扩大阅读书香品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和望果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哈萨克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诺鲁孜节,仡佬族的牛王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火把节和收获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怒族的鲜花节,苗族的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尝新节、赶秋节、花山节和晾桥节,彝族的火把节、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哈尼族的年首扎勒特,布依族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和牛王节,塔吉克族的迄脱乞迪尔节,裕固族的剪马鬃节,仫佬族的二月春社日、牛生日和祭真武,瑶族的盘王节和达努节,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马奶节和喀尔戛托依节等民族节日等,都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美誉度,能够吸引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是民族阅读推广的极佳平台。民族阅读推广要重点打好“六张牌”,即民族文化牌、民族艺术牌、民族音乐牌、民族风情牌、红色阅读牌、生态阅读牌,重点围绕民族主题阅读品牌,提炼创意各具特色的民族经典阅读品牌,最终形成西部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阅读品牌。
3.坚持多元化推广路径。数字时代背景下,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来勾勒少数民族文化序列,讲述民族形象、民族故事,表达民族情感,阐明民族愿景。通过打造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民族音乐的体系化,强化主动推广意识,构建表现不同文化主题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聚合链”[7]。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民族特色文化价值。西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各个不同地区,民族性、文化多样性分布十分明显,既有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也有高原文化。阐明少数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并将民族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人文性有机结合;(2)原生态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居住地、文艺作品、民族音乐、宗教艺术等得天独厚,有效展现西部民族文化符号;(3)人文价值。西部少数民族是多民族组成,呈现出多民族特色的语言、方言、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艺术样式、民族技艺等,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差异化。同时,凸显现代民族文化的新面貌。由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认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微推广”
少数民族阅读推广是培养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一家亲的世界观、认知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也是引导少数民族树立文化自信、拥护主流意识形态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渠道。民族文化彰显其独特的文化基因,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传播新样态已经开始影响着西部民族地区人们的阅读方式。少数民族阅读推广工作必须树立“互联网+”的新思维,应用新媒体进行阅读推广,充分发挥数字功能和优势,创新阅读推广形式,切实增强阅读推广工作的实效性。
1.“微推广”。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阅读形式呈现出的多样化阅读方式,使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不易文本阅读的场所(如在交通工具上)和无法携带的文本都被不断开发与利用,并影响着人们走入新的阅读方式。微推广符合数字时代的阅读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微博、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微课件等各种“微”阅读产品不断涌现,“微推广”受到人们的喜爱。“微推广”其实就是数字阅读中的微内容,是数字时代数字阅读的新阅读形式,即包括广义上的微内容,它是从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节约时间成本、充分利用时间的角度出发,开发出的一种即时阅读的阅读内容。“微推广”也包括狭义上的微信息,它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动画,甚至可以是表情符号,这些内容很小、很细、很好看,也很好听,看似很不起眼,但读者阅读方便、快速、容易理解,实际上是专门开发设计的推广内容或推广产品,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文化、历史、学术、专业、娱乐等。相对于传统推广形式而言,它能够使读者获得愉悦阅读的体验,从界面、音乐、动画等方面达到纸质读本无法达到的目的。“微推广”更适应读者对阅读时间、阅读地点、阅读载体、流量节约等方面细微处的关注,以读者愉悦阅读体验为核心,更加体现阅读推广的人文情感。
2.“微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内容少、界面窄、线性阅读等相对单一的特点相比,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依托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海量阅读内容、时时更新、非结构化排版、远程传送等所形成的网络化阅读体系。只要拥有一部能够上网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断进行线上阅读,也可以把需要阅读的内容进行下载。“微阅读”在交互、微信群交互和工作交互中作用明显,已经成为微信信息平台上的主要阅读内容。因此,有针对性地为少数民族学生、群众、农牧民、干部、工人等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就能够形成一个更为理想的阅读效果。此外,由于“微阅读”内容的生产成本低、播放时间短、传播速度快,推广者可以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形式生动表达“微阅读”的内容,从而增强“微阅读”的辐射力、阅读影响力和阅读吸引力,有效实现“微阅读”阅读推广效果。信息技术为“微阅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生成环境,它不但带来了阅读方式、阅读方法、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传播路径的根本性改变,而且使阅读推广由单一化行政手段变为多样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推广结构,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特点,更具灵活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不仅推广效果快,而且推广效果好,极大地提高了民族阅读推广的速度和覆盖面,使少数民族所能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内容更加生动、易懂、丰富、有趣、多样,从而增强阅读推广的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发挥“微推广”的接地气优势
1.立足小微,源自生活。“微阅读”立足小微,主要是内容表达简洁,直接指向具体阅读问题,以小故事、小现象、小事件、小人物、小地方为内容载体,突出阅读推广主题,讲好少数民族群众自己身边的阅读故事,吸引和带动人们主动关注阅读,提高思想境界,彰显阅读魅力,从而培养少数民族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和良好的道德环境。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阅读推广理论强调阅读多样化给读者带来的更多更方便的选择,以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微阅读”形式进行阅读推广,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不经意间把阅读推广渗透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中,以微沟通、微关怀和微内容架起阅读推广机构和读者的人文情怀,体现一种积极的促进、一种温馨的提醒和一种阅读示范的宣传。特别是通过手机APP、各部门的网络平台、各图书馆的网站等即时通信工具,传播在微信群、朋友圈及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中。表现形式为三种:(1)开展微宣传、微阅读、微口号等的微阅读推广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全民阅读的魅力所在;(2)可以通过汇集少数民族群众身边社会焦点事件、热点问题,以多样的微阅读为表达形式,激发少数民族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对阅读的关注,引导他们参与阅读,从而感受到阅读与道德修养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间的联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把少数民族身边阅读的故事分享给大家,从而把融于阅读心智的信念和感人的阅读行为升华为大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3.阅读体验,重在参与。一个人只有当自己去追求阅读,并获得阅读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读者。阅读体验源于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源于阅读动力。“微阅读”推广架起了读者阅读感受与阅读动力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内化读者的文化自信,激发其思想创新,培养其道德意志,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社会正能量。相比单一的阅读推广,小微阅读推广更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目前,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出版机构、高校、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等单位都有这方面的开发基础,加大投入开发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微阅读,注重阅读推广模式的改进,使阅读成为全社会的选择。
4.智慧推广,节约成本。应进一步加强与各大门户网站、大型阅读网站、搜索引擎的合作,策划开展全方位、多平台民族阅读宣传推广,让西部民族阅读推广主题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APP、广播听书等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短、平、快”的智慧阅读宣传,于细微之处打动、吸引读者;针对年轻读者群体,通过网络直播、影视植入、达人踩线、演艺动漫、电子游戏等最流行的数字阅读方式,开展线上线下多角度、立体式、全天候的阅读宣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