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阅读+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作用
(一)有效整合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资源
有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每年的图书阅读量不到美国青少年的1/3,成年人的差距更大。实际上,其背后阅读设施的差距也不容忽视。美国有各类图书馆12万个,平均每2000多人拥有一个图书馆。而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只有3000多个,平均每40多万人才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26]。图书馆发展已经经历了从识字教育到多元素养教育、从图书流通到读者活动为主、从阅览室阅读到学习空间共享、从导读读者到走进读者、从内部资源整合到社会参与五个维度[27]。2017年,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将盘活整合基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资源,推进基础设施标准化、文化资源共享化、服务系统网络化、管理运行一体化,使广大基层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而像城市社区这样的社区图书馆,还将越来越多地建立起来,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当前,在一些民族地区阅读推广的文化帮扶工作应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投放、精准实施,更加科学、现代和可持续发展,多渠道、高效率满足民族地区的信息获取及文化阅读。打造好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将阅读的种子播散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吮吸知识的甘露,将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向县市延伸,努力形成“15—30分钟阅读圈”。
(二)重视社区图书设施建设
社区图书室不应该局限于提供一般的知识信息和咨询服务,而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地开展知识服务[28]。社区图书室的服务理念就是要让居民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尤其商品房小区属于“生人”社会,居民之间沟通极少。现在大家通过对阅读空间的认同,走出了自己的小家庭,甚至愿意为社区志愿服务。1.可以邀请居民中的心理学专家、早教机构的老师等到社区图书室进行指导服务,将图书馆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变成社区居民愿意去的文化中心。2.成立读书协会,举办“社区读书节”,打造读书活动社群交流平台等。针对群众阅读需求,可以组织与新华书店深度合作,共同创建社区“共享图书室”项目,由新华书店定期向设在社区内的智能书柜投放畅销书,打造全新的“互联网+阅读”载体。3.通过现代技术与纸质阅读的有效融合,为社区内群众提供便捷而高品质的阅读体验。在社区办公楼和居民居住公寓内“零距离”“零押金”“24小时无障碍”地租借书籍,让居民下楼就能借到自己想看的书,进一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图书馆与书店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之外,可以腾出另一部分空间进行各种文化活动,让图书馆和书店成为读者喜爱的地方。
(三)积极培育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
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是推进少数民族开展全面阅读的重要平台,对于少数民族引领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传承民族文化都有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民族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下,西部各地相继创办了一批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总体而言,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建设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图书室较好地扮演了社会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信息员”“宣传员”“辅导员”的角色。但也应看到,基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民族文化特殊性和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民族地区尤其是县以下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比较缓慢,制约了少数民族全民阅读事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培育和发展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是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活跃阅读氛围,构建“阅读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书香”社会的基础性社会建设。打造少数民族“全民阅读”特色文化社区∕乡村,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助力乡村“文化扶贫”“文化振兴”和城镇“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