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西部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属系与保护

1.语言属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核心,是进入一种文化大门的钥匙[19],也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所涉及的语言和方言土语丰富多彩,除主要的蒙古语、维吾尔语和藏语外,还涉及了达斡尔语、土族语、东部裕固语、东乡语、布里亚特语、鄂温克语、锡伯语、彝语、壮语、水语、德昂语、拉祜语和蒙古语阿拉善土语、蒙古语肃北土语、蒙古语卫拉特方言、藏语安多方言、藏语拉萨话和藏语夏河话等。西部各民族文字类型主要包括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印度字母体系、阿拉伯字母体系、回鹘文字母体系、拉丁字母体系和斯拉夫字母体系七种(见表3-10)。

表3-10 西部少数民族语言属系和文字类型

资料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6[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836.
注:1.京族语的系属尚未确定。2.回族、满族大部通用汉语(满语只在极少数满族人口中使用)。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近年来信息化发展迅速,为缩小民族地区数字化的鸿沟,提升少数民族数字阅读能力,西部民族语言信息处理逐渐成为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出版机构和公共图书馆极为重视的一项工作。尤其是针对蒙、藏、维、彝文信息处理的资助不断增加,使我国民族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百花齐放。如,甘肃的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也通行汉语文。而有些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交流增多,汉语使用频率增加,短短几十年时间少数民族语言在城市地区逐渐衰退已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如广西普通话普及率达84%。能说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多是老人,大部分年轻人已不会使用民族语言交流了,其中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非常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旨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物质文化的问题,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有着重要意义,如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和民间美术在少数民族生活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本民族的观念、情绪、情感,而且也是加强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纽带,同时对阅读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20]。民间艺术可以表达和抒发他们情感,这一因素与阅读有着密切关系。

3.国家层面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民族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政府有义务保护这种公共服务的供应[21]。政府在保护、抢救濒危语言、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努力。针对—些比较有活力的民族语言,在贯彻执行语言平等政策的同时,加强双语教育的实施,尽可能地创造民族语言的教学和使用环境,从而能够提高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率。2008年,国家语委把少数民族语言有声数据库建设提上日程,濒危语言的抢救、整理和保护也列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实际生活中,语言保护问题较为复杂,如吉首大学的许琳、齐菲对湘西媒介生态环境下土家语传承进行了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对于信息功能和文化传承热情不高,民众意识为被动型,家长则排斥孩子学习土家语(认为没有前途),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情况非常不乐观[22]。国际图联《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2008年)强调,图书馆应遵循文化和语言多样性原则,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享有图书馆服务。国家民委的《“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提出,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字信息化水平。目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中,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也有自己的文字,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不可避免地处在使用减少或者逐渐消失的境地。而当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和保护在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少数民族的阅读能力。

4.西部多个省区制定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我国近30个少数民族使用30余种民族文字[23],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部各省始终坚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语言方针政策。如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1个世居少数民族使用着13种语言、4种文字。1949年以后,政府组织苗族语言学家创制含东部、中部、西部三种方言的拉丁文苗文,受到广大苗族人民的欢迎。2018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共5章32条),是广西第一部专门用于规范和调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关系的地方性法规;甘肃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全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报告》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语言文字条例》等。

5.信息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阅读已经起步,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研究,为制定民族阅读政策和阅读引导措施,都是新的探索,更有积极意义。把全民阅读要落实到西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个体阅读自觉与阅读自信上,让读书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长期的工作。目前,虽然在一些学校和图书馆建立了几个示范性的阅读基地,但利用率低,尚未充分挖掘和发挥民族阅读的文化功能和优越性,尤其涉及少数民族语言应用方面的阅读推广与实际应用仍有一定的距离,缺乏真正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懂汉语的阅读推广人和阅读领军人才,在推广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阅读推广仅仅涉及了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推广方案,推广规模相对小。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在有线广播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有线、无线、调频结合而成的广播网络,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也在不断深入。

(二)西部主要少数民族

—维吾尔族。人口987万(2009年),主要分布在新疆天山以南,北疆伊犁、乌鲁木齐等地。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艺术形式主要有维吾尔传统音乐、维吾尔木卡姆、刀郎艺术、维吾尔民歌等。文学名著有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和寓言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主要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努鲁斯节。

—哈萨克族。人口146万(2010年),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伊犁、阿尔泰、木垒、巴里坤等地。文学名著有《阿拜箴言录》。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形式就是对唱。主要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

—藏族。人口680万(2010年),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甘肃、青海及云南等地也有分布。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并且有文字。藏族文学丰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在数量上居中国少数民族前列。《格萨尔王传》是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藏族文学经典《仓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誉世界。藏文化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影响,藏戏、音乐、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已形成具有特色的藏族文化。主要节日:藏历年、望果节、雪顿节。

—回族。人口1085.6万(2010年),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回族文化为汉—伊斯兰文化的典型代表。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特色鲜明。回族在文学、哲学、音乐、书画等方面有许多创造。“花儿”是甘肃、青海等地流传的民歌。主要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蒙古族。人口581万(2000年),大部分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文化形成于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文学名著有《江格尔》。音乐、舞蹈、马头琴、呼麦等艺术形式传承有序。主要节日:蒙古族新年、那达慕大会。

—柯尔克孜族。现有人口约16万人(2000年),其中78.43%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各地。“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约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就有“鬲昆”,即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隋唐之际,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契骨”。唐肃宗乾元年间,契骨为回纥打败,臣服于回纥,此后被称为黠戛斯。9世纪,以阿热为首的黠戛斯统治集团建立起了黠戛斯汗国。10世纪时,契丹族兴起,黠戛斯成为契丹政权辽的属国。12世纪末,柯尔克孜族也曾受到侵袭。16世纪末、17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柯尔克孜族大部分成为准噶尔的属部。清朝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18世纪初,布鲁特人以游牧畜牧业为主。主要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诺劳孜。

—壮族。现有人口1692.64万人(2010年),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15.12%,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是岭南一个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其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壮族有自己的古文字(方块壮字)和语言。1955年,根据拉丁字母创制表音新壮文,20世纪80年代,完成《壮文方案》修订工作,使新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壮族分布广泛、支系繁杂,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其余小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等地,壮族的分布区域基本连成一片。各地的壮族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如布壮、布依、布曼、布沙、布僚、布陇……共计40多种。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戏剧及说唱文学等。壮戏、山歌、舞蹈、铜鼓等艺术形式闻名遐迩。主要节日:三月三、中元节。

—苗族。人口942.6万(2010年),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85%。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海南、广西等省(区、市),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拥有光辉历史和古老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其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主要节日:苗年、四月八、龙船节、赶秋节。

—瑶族。总人口为27.96万人(2010年)。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人口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主要节日: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节。

—毛南族。总人口数为10.7万(2000年)。毛南族聚居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之一种。毛南族许多人都能说壮语、汉语或布依语,并通用汉文。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毛南族被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1986年,国务院批准将其名称改为“毛南族”。主要节日:分龙节、重阳节

—塔吉克族。总人口为5.1万人(2010年),60%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民族语言为塔吉克语,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等,较著名的有《雄鹰》《白鹰》《聪明的宝石》《利克斯尔》《各式各样的》等“玛卡姆”(大曲)。主要节日:迄脱乞迪尔节、灯节。

—撒拉族。总人口为10.4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和甘肃省。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语支乌古斯语组,也有人认属于撒鲁尔方言,撒拉族多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主要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彝族。总人口数为871.4万人(2010年),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彝族文字为表意文字,又称音节文字。彝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诗歌、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谚语、谜语。绝大部分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类诗歌有《勒俄特依》《玛穆特依》《阿细的先基》《西南彝志》《哈依迭古》《梅葛》《查姆》等。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的代表作有《我的幺表姝》《妈妈的女儿》《阿诗玛》《一双彩虹》《逃到甜蜜的地方》等。主要节日:二月八、彝族年。

—仡佬族。人口55.07万人(2010年)。大部分聚居在贵州省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占仡佬族总人口的89.91%。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先秦称“濮人”,隋唐泛称“僚”,而“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仡佬族原来分为不同的支系,每个支系的名称各不相同。1983年,随着民族识别、民族成分恢复工作的进行,又有25万多人恢复了仡佬族民族成分。主要节日:灯杆节、仡佬节、尝新节。

—侗族。现有人口287.99万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湖北省也有分布。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1949年以前,侗族人民有语言无文字。侗族诗歌优美细腻,如《珠郎娘美》。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大歌”是侗族音乐中的精粹。产生于清朝的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主要节日:芦笙节、侗年、斗牛节、尝新节。

—布依族。人口287万(2010年)。贵州省布依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布依族人口总数的97%以上,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较多,但集中于贵州。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及音乐、舞蹈、艺术等富有民族特色。民歌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主要节日:二月三、六月六、四月八。

—景颇族。现有人口为13.2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陇川、盈江、潞西、瑞丽、梁河等县、市,部分散居于耿马、腾冲、泸水、孟连、昌宁、勐海、隆阳等县(区)。据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被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延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该地区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1949年以前,景颇族社会实行着一种以“崩督”(景颇语)为首构成的政治制度,景颇语称为“贡萨”制度。“崩”意为“山”,“督”意为“主人”或“官”。在这种制度下,根据不同的出身和血统,社会成员被划分为官种、百姓和奴隶三个等级,该制度在1949年以后才彻底消失。主要节日:目脑纵歌节、新米节、南瓜节、能仙节。

—土族。总人口24.1万(2000年),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1949年以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土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明清时期的部分史志记载,到明代时,土族已经形成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并已有了本民族的聚居区,即今天土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尽管土族与汉、藏等民族错居杂处,但各地土族均有稳定的小聚居区。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长期同汉、藏人民友好相处,其语言也受到汉语、藏语很大影响。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字、藏文,1949年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国家为土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主要节日:擂台会、端午节

—仫佬族。人口20.7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也有分布。仫佬族先民,属于西瓯骆越民族一支。秦朝建立,统一岭南,仫佬族的祖先同其他族群一道进入祖国民族大家庭,被统称为“僚”。隋唐时代,中央王朝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几十个羁縻州县,仫佬族先民岭南“僚”的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两代,是仫佬族从“僚”“伶”等中分化成单一民族的时期。明代称仫佬为“木僚”“木佬”和“抹佬”。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六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继续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清代将仫佬族聚居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后来“冬”以下又分“房”。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国务院正式确认其族称为仫佬族。主要节日:衣饭节、走坡节、安龙节。

—羌族。总人口30.6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其余散居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的平武县以及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县和石阡县。羌族源于古羌,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隋唐时期,羌人活动在甘青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藏缅语族的各民族,一部分发展为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明末清初时,一部分羌族由四川迁往贵州铜仁,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主要节日:羌历新年、祭山会、传歌节。

—布朗族。总人口为9.18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有多种自称,元明清时期称为“蒲人”等。西汉王朝在云南设置益州郡,将濮人地区纳入其中。1949年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主要节日:开门节、关门节、泼火节。

—哈尼族。人口163万(2010年)。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之间差别较大。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哈尼族的传统文学是口头文学。主要节日:十月年、六月年。

—佤族。人口43万(201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神话传说《司岗里》广泛流传。主要节日:木鼓节、新米节。

—傣族。人口126万(201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文学丰富多彩,《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主要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锡伯族。总人口为19万(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3.45万人,内蒙古有0.3万人。其余均分布在陕西、北京、上海等地。主要节日:怀亲节、抹黑节。

—保安族。人口2万(2010年)。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他各县和青海、新疆等地。关于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由于史料缺乏,尚未形成统一定论。主要有蒙古人为主说、回族为主说和色目人为主说等。主要节日: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

除了上述主要少数民族外,还有分布在新疆的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分布在甘肃的东乡族、裕固族;分布在广西的京族、水族等;分布在云南的傈僳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白族、独龙族等;分布在贵州的水族、白族、瑶族、畲族等。总体看,西部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受宗教影响至为深远,成为其文化内涵中最本质的部分,并渗透到其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是多元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形成于相对集中的民族居住地区。同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又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呈现出西部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