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数字阅读的发展状况
(一)数字阅读呈现普及化态势
在国家“互联网+”战略背景下,数字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以来,推进数字空间建设已成为国家层面推进“大众阅读”的重大战略举措。西部数字阅读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教资源分布紧密相关,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以科技基础较好、人口相对集中、文化繁荣的城市为基础的阶梯式分布。目前,从空间密度看,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度的分布密度空间较高,如大凉山、临夏、固原等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地区的数字建设普及率较高,人们使用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常态,一个多元阅读价值观(多样化读本)互动的格局基本形成。西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体系已经形成,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见图4-2)。

图4-2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架构
充分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打造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推广工程未来应继续支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不断带动西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发展,推进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包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与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最后一公里”服务、基于数据服务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基层公共图书馆运营的实践、从传统到智慧到总分馆体制下智慧图书馆阅读范围理念与服务创新等内容。
表4-1 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建设推进情况

目前,读者在一些民族地区的基层图书馆能够进行阅读和相关信息的检索查询,还可以参与互动体验和网络学习。数字阅读有助于消解物理隔阂并弥补线性阅读方面的不足,进而起到联通作用。读者不再关注读本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甚至对内容的深度和厚度也不再细究,而开始关注阅读界面的艺术元素、图片设计、视频影像和音乐语言,这种关注时尚流行、符号表象、美感呈现的阅读方式,是读者关注自我感知,将阅读景观化、生活化的突出表现,也是碎片化时间利用最大化、释放心理压力有效性的阅读体验。而这种阅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推动了数字阅读的普及化。其中,转发、复制、粘贴、点赞、收藏等的一些功能对于阅读推广具有解放性力量,这种“祛魅”正强化了艺术家、知识分子、文化媒介人和大众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潜移默化地起到了阅读教育的作用[2]。
(二)阅读审美化和娱乐化较为普遍
数字阅读呈现出分享性、多样性、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碎片化等特征,带来了阅读感知的改变,它使传统纸质阅读发生了位移、跳跃、链接,数字阅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意义上的“凝神阅读”与“经典阅读”,变成了快速浏览、转发、分享、点赞。数字阅读的广泛应用,让人们高度依赖网络,只要带上手机,阅读就可以随心所欲。手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阅读的惬意、快乐、随意感尽在其中。
1.微信、微博、微视频、APP客户端将人们的日常阅读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些阅读界面上越来越多的图片、视频、色彩、音乐融入其中,对人们的阅读产生着视觉冲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体验,从知识普及到搞笑娱乐,从深度阅读到新闻资讯,从个人爱好到阅读互动,数字阅读不可避免地追寻着新阅读模式,有着强烈吸引人们眼球的效果。就像纸质阅读中配有插图一样,更加生动,如小说插图在于唤起记忆中“象晕”的重新认同,就小说文体的纯粹性而言,图象的插入是符号异类的强制入侵,“图说”是“言说”的抵抗话语,是对沉浸式阅读的解构,“装饰”而非“再现”是小说插图的显在符号表征[3]。在数字阅读中,符号代替文字并上升为阅读内容的主导价值,数字阅读突破了传统纸质阅读所遵循的线性化和体系化规则,呈现出泛娱乐化态势,人们不再深度思考、不再追求准确、不再读书万卷,“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走马观花”已经成为数字阅读的常态。
2.数字阅读极大地延展了阅读边界。文学库、电影院、博物馆、画廊、摄影展、百科全书……通过数字阅读,一些资源都信手拈来,这是读者的多元狂欢。甚至,读者可以转变为“编辑”,对自己阅读过的内容进行转发、点赞、汇集、重新编辑。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共享、互动、海量的阅读特质展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数字阅读所进行的阅读实践与以往传统阅读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表征,更多的人在有意无意之中建构着广泛数字阅读群体。虽然数字阅读造就了“浅层阅读”这样一种现象,使阅读者以快读、娱乐、转发、点赞的态度享受着数字阅读,从传统阅读角度来看是悲观的,甚至抱有否定的态度,但从现代社会角度看,这是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甚至是一个趋势。数字阅读符号的生产与信息技术特征有必然的联系,至少,人们凭借着一个移动终端,就能够阅读世界上很多图书馆的图书。无论是国内图书馆还是国外图书馆,只要有门户网站,读者都可以轻松“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