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对阅读行为影响日益深刻

二、数字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对阅读行为影响日益深刻

(一)数字技术影响阅读方式

1.数字阅读模式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从人类历史上的竹简、纸张阅读,到现代社会的数字、电子阅读,不仅促进了视觉的变化,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变化。阅读的可塑性不仅可以重新设计阅读空间,还可以让阅读形成一个习惯,出现新的感知信息。如,新媒体是借助于电子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介方式,新媒体的出现是依赖于互联网的,同时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又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发展[20]。尤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阅读,阅读从精英时代走向大众阅读时代,大众阅读时代的阅读特征就是不再以获取知识为唯一的阅读目的,阅读走向了信息获取、知识获取、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阅读时代,其标志性的变化就是从“查找书籍”走向“动动手指”,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获取全世界任何图书馆的阅读内容。数字阅读让人类多了一种阅读力,创造了一种新的感知力,是阅读进化的一大步,在拓展阅读力的同时,也开发了大脑,成了感知知识的新方式(见表7-8)。

表7-8 数字技术环境下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2.阅读方式深刻变化。任何阅读方式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内容(阅读基础信息)、载体(信息与载体匹配)以及内容显示(读本与读者结合)。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是一些方法发生了改变。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阅读方式在不断演变,从竹简、线装书、广播电视到手机阅读,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不断向阅读方式提出挑战。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更多的生活工作将以数字方式完成,数字技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生活和数字领域不断扩展,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在迅速发展,因此,阅读方式将不得不相应地做出改变。对于读者、图书馆和公共设备而言,需要人进行数字交流。对于读者来说,数字阅读是获取阅读必要服务、参与知识储备、文化发展等的基本先决条件。数字技术在社会中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不久的将来对于设备来说,这数字系统就会像空气和水一样,将无处不在。随着数字服务、信息获取和参与人数的增长,确保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个性化阅读将变得越发重要(见表7-9)。

表7-9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阅读行为转换

(二)文化冲突下的阅读行为

1.多信息扰动中的文化认同。美国社会心理和神经学家扎伊·范·巴维尔(Jay van Bavel)认为,文化冲突和人的群体心理有关[21]。少数民族读者所属的族群体,一般会倾向于相信大家普遍认同的信息,这不仅适用于宗教信息,当然也适用于普通的信息。文化冲突本质上是观念冲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大规模操纵舆论创造了全新的机会。宗教对少数民族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民族构建提供了思想资源[22]。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说:少数民族读者认同感决定了在信息获取上的态度,即如果一个信息的内容同族群构建的价值观一样,也就越来越接近他们的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少数民族读者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努力说服自己融入这群体。文化能够准确地针对最容易受到影响的人有的放矢,从而利用阅读内容等的“回声室”效应实现文化认同,因为用户只看到了认同自己群体的信息和观点。

2.阅读过程中的文字与符号影响。民族文字和符号能够提升更多的民族认知,纸质阅读是通过注意力的方式促使读者进行思考,进而让读者吸收消化获取的知识和信息[23]。事实上,“符号”和“文字”在数字界面上就可以得到整合,有了独特信息生态的架构。数字阅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新的并且不断演进的阅读,有着社会变革、科技发展、信息传播、阅读需求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历史上阅读形态的变化,就会发现:历史上不存在单向无极限的阅读向量,阅读轴上的变量因子来自于技术的变革。这就解释了数字阅读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有这种历史感,传统阅读提供“文字”能量仍然是核心,数字阅读的“动态”是这一能量的扩散和衍生。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方式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而网络语言是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绝大多数人在数字空间中,很少留意语言文字的细节,也不注意阅读如何延伸。很多时候,由于在网上阅读的是信息、知识或新闻内容,他们会根据自己实际生活里的经历来理解阅读内容。

(三)微信阅读——一种新阅读方式的快速扩散

2000年,腾讯创建了QQ,这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互联网熟人社交的开端,而微信作为一个移动版即时聊天软件,可以将其看作是QQ这样的即时聊天工具的移动版,但微信的意义在于它好用、被用户选择并且每天长时间使用,从而成为麦克卢汉所说的作为一个媒介,它成了“人体的延伸”。

1.“蒲公英式”微信传播模式。微信成了真正的移动互联网熟人社交——交谈是需要经过验证和允许的,通常是认识的人之间的。从信息传播来看,如果说微信对话框创造了点对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渠道,而朋友圈则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这个公共空间与以往传播学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不一样,它是完全经过筛选的熟人公共空间。微信将阅读模式网络化,朋友圈构建了线上虚拟社交圈,微信阅读促进了分享、互惠和共融的社会关系[24]。我们正处于技术型社会和文化转型时代,微信已经成为最大众化、最普通的信息渠道。微信在少数民族中建立的阅读群,可以被看作是基于互联网空间和移动技术结合下的少数民族阅读参与观察的记录载体。基于现实情境,少数民族群体参与其中,发挥当前社会聚焦于微信的影响,借助微信界面呈现自我表达、理解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阅读民族文化的一种社会性力量逐渐酝酿形成。把日记、写作、阅读从线下转到线上,转换为对方语言、文字、视频上,为网络社会情境下的少数民族的阅读丰富和繁荣发展提供支持,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平台,催生一个社会记忆和生活在当下的媒介载体。

2.微信阅读于熟人之间。表面上看,微信阅读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实际上,它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体现为阅读、写作、评论、点评等集于一身的互动平台,是一种全新的读书交流方式。少数民族微信群体现为族群、家庭、家族、朋友、同事的汇集,同一民族的情感、信息、文化交流与汇集,以及不断的补偿更新,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化之间,增添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微信阅读需要关注少数民族族群和自媒体本身的存在方式,充分利用微信的广泛使用来影响少数民族个体参与阅读的可能,而同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习惯等的相同性,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或激发阅读兴趣,通过把握形式的“新”和内容的“创”,实现文化需求、阅读功能、个人兴趣之间的互动。

3.微信阅读内容丰富繁杂。由于微信内容短小,微信一般抢夺眼球的标题,以一种泛文学化的方式,吸引阅读,是点击推送阅读至关重要的敲门砖。如情感故事、人物报道、职场分享、科普文章、文学鉴赏、时事评论、旅游札记、育儿心得、购物笔记等。类型可分为热点型、反常型、提问型、共感型等话题内容,通过蹭热点、反主流、设疑问、引共鸣等方式,满足读者的猎奇、从众、探索、共情等心理需求,吸引读者点击阅读。微信阅读内容最为成功的方面集中表现在知识普及上,大众对知识追求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大众化就是它提供的内容,来自于内容和读者之间抽象而系统性的知识普及关系。尤其是个性化阅读需求的被满足,体现了阅读需求差异性与阅读满意度之间的耦合作用。有学者通过对云南普米族乡村一群少数民族年轻人的微信使用和微信群活动——自我表达和互动表现的民族志考察,发现微信既是一种完全自我参与式的文化“书写”和实践过程,又通过西尔弗斯通所说的“双重勾连”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构成[25]。在感性阅读时代,读者需要的并不是读物内容本身的功用与价值,而是内容背后所代表的能彰显他们内心自由、时尚、浪漫、真我、优雅、独特等感性需求的符号价值。微信在迎合读者的感性阅读需求中应运而生,其阅读大众化正是对读者感性审美与心理需求的表达与彰显。

4.男性和女性的微信阅读行为差异。本课题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微信使用的调查,发现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阅读工具。微信使用行为在使用目的、使用动机、使用时长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也不得不看到,微信使用也进一步建构着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存在。少数民族的重男轻女观念比汉族更重,男女阅读取向差异大。根据课题组2017年所做的调查显示,两性的微信阅读行为存在一定差异性。大多数人的微信使用往往是出于周边人环境的压力,即大家都在使用,迫使自己不得不加入其中。由于操作简便又很实用,反而是使用微信阅读后,更加喜欢了(见7-10)。

表7-10 男性和女性的微信使用行为差异

男性使用微信阅读的人数比女性少,而且一般不会花费很长时间在微信阅读上;而女性每天使用。从阅读的内容来看,男性用微信阅读新闻和纪实性文章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女性往往注重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更投入。同时,微信阅读中还呈现出两性气质融合特点。人际关系是社交圈的构建基础,但微信群都知道哪一个头像符号代表的谁。较为关注生活、哲理、视频等类型的内容。总之,微信阅读方式(文字、图片、表情符号、语音、视频等)由于处于私密的手机操作,对于解放少数民族女性的阅读行为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听书的兴起更加适合少数民族阅读需求

随着人们阅读方式的丰富化与灵活化,可听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比如,人们逐渐借助“听”来学习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听书也是一种阅读创新。中国听书市场起步于2014年,到2017年年底,市场规模已达40.5亿元,听书人口超2亿人。“听书”并不是只听图书的音频版,是通过录音带、广播、网络语音播报如移动APP、微信语音等指通过有声方式,包括图书朗读、故事、外语学习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26]。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许多少数民族读者反映,“听书比起读书来,环境不受限制,也能保护视力。”“有些书的朗诵配乐更好听。”而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对听书这种形式较为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