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拓展了阅读空间

一、数字技术拓展了阅读空间

(一)数字经济为数字阅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从手机智能应用,到网上购物和大数据产业,再到随处可见的手机支付,“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国人的几乎每一个生活细节中。2018年,收入越高的居民阅读时间越多,高收入群体阅读时长为20分钟,高收入群体中21%有阅读行为[3]。数字阅读借助多媒体技术,使得阅读画面、语言、音乐、文化等的感染力、冲击性、丰富性和亲民性与大众阅读的诉求达成较高的一致性,也就说明了数字阅读为什么会被大众普遍所接受和采用,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及社会变化。阅读大数据不仅体量大,更是全样本、全过程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过程性、即时性的行为和现象,可以分析微观、个体的特征,发现共性背后的个性[4]。数字经济拓展了数字阅读新空间,数字阅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而且竞争优势明显。关于数字经济的具体含义,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数字经济对数字阅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扩大了阅读空间;通过提供海量阅读内容获取读者青睐,增加阅读量;通过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降低读者的时间成本,推动阅读产品销售,推动数字内容价值创造和读者阅读能力的提升。

2.数字阅读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或闲暇时间中都能够及时快捷地满足阅读所需,阅读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也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认知。不仅如此,数字阅读促进了读者与社会的全面阅读互动,多个个体一起阅读或进行阅读交流在阅读空间里极易得到实现,一般情况一些出版社、图书馆使用网络在线推广,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活跃了阅读方式。数字阅读的发展丰富了全面阅读的呈现形式,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流行阅读方式与纸质阅读的互动中,其副产品出现了一些网络流行词语对社会现象及社会意义的诠释,也使新闻阅读广泛应用,大众阅读普遍传播。有人认为传统阅读是数字阅读的受害者。以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为例,在其使用用户中认知度更高[5]。但由于数字阅读依赖于电子媒介,数字阅读碎片化难以引导阅读趋势,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为文化内容的创造、生产、集成、传播、消费全流程各个环节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6]。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网络阅读大国,而且网络创新已经开始向世界输出,网络小说已经影响东南亚。读者对数字阅读抱有相对乐观的态度,虽然是非主流化的,但它更多融入阅读体系过程当中。数字阅读的主流受众是广大年轻群体,他们比以往拥有更多元化、个性化的内容需求,并逐渐产生内容消费的圈层化[7]

(二)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有支持作用

1.科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如机器印刷的出现解决了生产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问题,人们不仅能够买到成本低廉的图书,而且读物从生产者到读者手中的时间大幅缩短,这项新技术也让新闻业越来越繁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得阅读供应链可以让各种媒介深度参与其中。比如,手机、网络、图书、报纸都可以成为电子阅读载体。科技让阅读呈现多样化业态,互联网现象分别具备了运动神经系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视觉神经系统的萌芽[8],读者还可以阅读到来自全世界的阅读内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阅读的全球化。互联网不仅传播信息,而且也产生信息,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转换,也是国家提出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趋势,作为电子传播工具,互联网具有最大的优势,目前我国上线网课数量已超过5000门,学习人数超过7000万[9],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了个性化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但在阅读方式方面也存在不足,如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倾向,网络传播导致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系统性理解碎片化,容易形成断章取义,甚至庸俗化的不良现象。数字阅读呈井喷之趋势,在加强网络监管、维护文化安全的同时,完善文化运行机制,引导打造接受优秀文化,形成健康有序、良性循环的网络发展机制至关重要。

2.阅读方式正在变化中。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正在推动新一轮传媒业生态的重构,其中,用户平台、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及信息终端是生态变化的几个关键维度[10]。如果从知识的分类来看,纸质和数字两种阅读方式是有一定的区别,纸质阅读属于“体系知识”,数字阅读属于“泛信息”的碎片化阅读。那些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自然是经典的纸书,其存在的形式能够被反复重读,数字体式的短文对于情绪宣泄、休闲阅读也有明显作用,其实碎片化阅读适合短(微)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视频等篇幅短小的题材和内容,关键在于读到好的内容、心灵得到深刻净化与收获。不论通过哪种阅读方式,知识的获取都是碎片化和循序渐进的,一口吃不成胖子,数字阅读对信息质量、信息密度、信息节奏的要求更高[11]

3.网络阅读空间广阔。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做好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对于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打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围绕如何做好数字时代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现代化,弘扬中华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资源,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文化传播的空间,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用互联网传播技术来传播优秀文化是一个好方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十分丰富,不仅包括文学,在艺术方面,如乐器、民歌、地方戏等都有很丰富的资源,互联网可以把很多优秀传统文化从原来封闭的语境中“拔”出来,使它能够在多样性中得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加工,对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如传统文献典籍,通过数字文化方式得到更好的复制、保存、流通和检索,优秀民族文化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把文化生产资料投入到文化产品生产中去,此外,互联网可以通过发布平台推动文化作品走出去,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