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读行为研究

二、阅读行为研究

(一)信息行为研究

胡昌平(2004年)认为,信息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外部作用刺激和内在因素相互作用下表现出的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行为的综合[30]。乔欢(2005年)认为,信息行为涉及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31]。胡昌平(2001年)认为,信息行为就是用户获取、查询、交流、传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为表现。胡昌平(2007年)认为,信息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用户行为主体在信息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总和[32]。杨德惠(2014年)认为,个体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两个方面[33]。刘勇(2015年)认为,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又可分为信息的需求、交互、搜寻、评价、浏览、选择、采纳等行为[34]。李明(2016年)认为,信息行为是用户为满足信息需求的行为,这种行为受到外界环境、自身认知、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信息行为包括信息搜索、信息浏览、信息选择、信息交互和信息利用五种行为[35]。舒曼(2017年)将网络信息行为分为分享、表达、诉求、讨论和关注五种类型[36]。刘晓华(2017年)认为,数字环境下的用户行为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用户摆脱了以往桌面获取信息的固定场所的束缚,实现了在时间(任何时间)和空间(任何地点)的泛在化信息服务[37]

(二)阅读行为研究

臧英杰、勇世英(2010年)认为,阅读行为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期待、感受和需求,阅读行为是一种由多种心理过程参与的复杂的智力活动,阅读行为的强弱影响甚至决定整个阅读活动的效果的好与坏[38]。姜婷婷(2011年)分析了武汉大学图书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体验,认为用户信息行为与使用信息载体有着密切联系[39]。迟艺欣(2015年)认为,阅读是一种私人性的体验,是一个人默不作声的与阅读文本之间交流的孤独情境[40]。赵庆玲(2016年)认为,由于每个读者的经历不一,作品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作品的价值才能够被赋予,未被阅读的作品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41]。王福、毕强(2016年)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用户原有的静态信息获取行为,他们变得越来越“挑剔”,需要随时随地的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服务[42]。戴联斌(2017年)认为,读者的阅读行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表现不同,尤其社会环境对阅读行为的影响作用较大[43]。黄晓新(2017年)认为,阅读是慢的、仔细的,对书本心怀敬畏,需要读者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和时间积累[44]。朱永新(2018年)认为,阅读行为是贯通于人类社会、教育、生命的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通道、手段和工具[45]。韦胤宗(2018年)认为,读者的阅读行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一种精神活动[46]。周宪(2018年)认为,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行为,“快、短、浅、泛、碎”是主要特点[47]。温庆新(2018年)认为,综观近百年来的阅读史,阅读行为从未停止演进[48]。王瑜世(2018年)认为,图书馆“伴读服务”(为读者提供辅助性阅读范围),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转变,也是读者阅读方式改变的组成部分[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