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是母体
(一)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阅读文化发展的基础
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艺工作者正在快速成长,逐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与供给总量稳步增加,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1]。对民族文化精髓进行研究、探索、展示和挖掘是开展好民族阅读的最为重要的工作,通过这样的解读活动,可以使读者在视觉感受外在表达形式美的同时,能够深入、透彻地了解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文化多元发展需求[2]。
1.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指一个民族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的,他的文化根基在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3]。国家认同是各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有摩擦、碰撞,甚至也曾兵戎相见,但各民族之间共同居住,友好相处,互相学习,团结统一,却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对国家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其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阅读必须以国家认同为前提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挖掘与阅读的紧密结合,即中华民族文化是母体,各个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推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转化为阅读资源的健康发展(见图9-1)。

图9-1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阅读认知架构
2.文化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动力。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通过互动、整合、尊重、包容、对话、合作,促进了文化的和谐与多样性,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也彼此离不开”的民族团结而奠定了基础[4]。西部地区民族众多,又长期分布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受民族多元化与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影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自古以来就十分明显。如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包括骆越文化、壮侗文化、苗瑶文化、八桂文化、岭南文化、红水河文化、左江文化、桂北文化、海洋文化、铜鼓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存,充分说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多样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3.民族文化地域风格显著。西部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多民族聚居特征明显。不仅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千秋,就是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民族语言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体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的状况。以壮族为例,南壮文化不同于北壮文化,南壮铜鼓不同于北壮铜鼓,南壮民歌不同于北壮民歌,南壮戏剧不同于北壮戏剧……仅铜鼓类型就可以分为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遵义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盟型铜鼓八种类型[5]。又如瑶族,各支系的瑶族不仅自称不同,语言、民居、风俗习惯都有差异,长鼓文化、铜鼓文化、陶鼓文化、盘瓠文化、密洛陀文化等也都各具特色,从而使瑶族文化更为丰富多彩,构成了瑶族传统文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二)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
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阅读需要开发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发展逻辑。由于系统的少数民族文献不多,并且一般人难以进行整理,所以加强少数民族文献的整理与挖掘,对增进民族阅读、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字的整理与挖掘工作开始,但此项工作难度很大,有大量内含于少数民族文字(如藏文、维吾尔文)的文献尚未进行翻译整理。纪念性空间是人类社会化情感的物化形式,是具有回溯性功能和前瞻性功能的场所,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记忆之场”、营造“场所精神”、增强“记忆认同”和丰富“叙事内容”[6]。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文化传承有序、文化产业兴起、民族文化得到高度重视,以及民族认同、民族自信等心理需求的增加,数字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这种新阅读内容需求应运而生。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而是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文化资源与阅读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把少数民族文化因素融入民族阅读中去,提供阅读相关的信息和服务,阅读的首要目标不是提供人生意义指南,而是问题的求解。当今社会,移动技术已经被应用于阅读、阅读推广、信息获取、信息管理等方面,数字传播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阅读方式。因此,积极推进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双向互动,数字技术将视频、图片、语言、语音等多媒体技术嵌入读者的阅读载体中,提供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并将相关的内容转发给其他读者,如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进而帮助更多的读者实现阅读、分享阅读空间的进一步阅读拓展(见图9-2)。

图9-2 民族文化与阅读内在关系的构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