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周同.“学习型家庭”构建的指南读物——《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与《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比较谈[J].新世纪图书馆,2018(4):9-11,24.
[2]丹珠昂奔.不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N].中国民族报,2017年9月1日.
[3]李婕.爬坡过坎奔向小康:西部大开发发展综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9月30日.
[4](美)周绍明著,何朝辉译.正书籍的社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薛巍.人类阅读之谜[N].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1月4日.
[6]于德山.构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3日.
[7]何飞,张爱萱.符号学视阈下移动阅读文本嬗变研究[J].编辑之友,2018(4):14-17.
[8]李晓琴.试论新媒体时代网络段子的特点与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8(2):56-58.
[9]陈先达.文化自信:做理想信念坚定的中国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76.
[10]张岩.图书馆家庭阅读推广[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7:17.
[11]丹珠昂奔.不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7年9月1日.
[12]许见华.正确认识和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7年5月26日.
[13]徐雁.“书香社会”的“领读者”——以《构建书香社会》及《领读中国》等读物为中心[J].新世纪图书馆,2017(4):7-10.
[14]阎岩.不必哀叹文字读物不再一统天下[N].光明日报,2018年6月7日.
[15]燕道成.数字阅读的分享化、智能化、圈层化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0日.
[16]程洁,庄泽枫.书香中国:全民阅读走进新时代[N].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8日.
[17]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R/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0712/135533102791.shtml,2017年7月12日.
[18]王艺璇.网络媒介与情感型信息分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18日.
[19]2017—2018年度北京市全民阅读综合评估报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2月7日.
[2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422.
[21]林华.国内外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比较[J].当代图书馆,2013(4):48-50,73.
[22]蒋蓉.美国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特点与启示[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11):15-16.
[23]王坤宁,李婧璇.全民阅读:让书香弥漫神州大地[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10月12日.
[24]扶青.让公共图书馆真正落地生根[N].南方日报,2017年11月7日.
[25]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5.
[26](日)斋藤孝.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6.
[27](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8](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9]杜元清.信息环境与信息传递样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16-20.
[30]Marcella Szablewicz.The ill effects of “opium for the spirit”:a critical 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net ad-diction moral panic.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3,No.4,December2010,459.
[31]Mark West,Han EiChew.移动时代的阅读:发展中国家移动阅读研究[R].沈浠琳,薛玉贞,王晨宇,译.图书馆论坛,2015(9):44-45.
[32]于德山.构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3日.
[33]张倩,邓小昭.偶遇信息利用研究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20):138-144.
[34]WILSON P.Public knowledge,private ignorance[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7.
[35]ERDELEZ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it's more than just bumping into information[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25(3):26-29.
[36]TOMS E G﹒Serendipitous information retrieval[EB/OL].2015-04-16ttp://www.ercim.org/publication/ws-pro-/DeLNoe01/
[37]LEWICKI P,Hill T,CZYZEWSKA M.Nonconscious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2,47(6):796-801.
[38]CASEDONAIDO.In formationbehavio M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0(1):293-327.
[39]Case,Donald O.(2006),Information behavior,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40(1),pp.293-327.
[40]舒曼.社会弱势群体网络信息表达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28-233.
[41]Floridi,L.(2002a),On defi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Social Epistemology,16(1),pp.37-49.
[42]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4.
[43]Teresa Griffin&Deb Cohen.Critical Reading of the Web Communication Teacher Vol.26,No.1.January2012,pp.6.
[44]虞法.行动因果论引入心里因素解答行动本质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6日.
[45]N.Ketherine Hayles How we Become Pose Huntam:Virtual Bodies in Cybem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M].CHICAGO.The V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1999.
[46]Lasswell,H.D.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Harper and Brothers,1948.
[47]Braddock,R.An extension of the "Lasswell Formul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58(8):88-93.
[48]Shannon,C.and Weaver,W.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49.
[49]Gerb er,G.Toward a general model of comm nication,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Review,1956(4):171-199.
[50]Newcomb,T.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nunicative acts,Psychological Review,60.1953:393-404.
[51]Westley,B.H.and MacLean,M.'A conceptual model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Journalism Quarterly,34.1957:31-38.
[52]徐雁,李海燕.全民阅读知识导航[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
[53]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54]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4-132.
[55]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56]胡昌平.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57]杨德惠.基于社会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3):73-76.
[58]刘勇,徐双,王学勤.基于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5(3):82-85.
[59]李明.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2):198-200.
[60]刘晓华.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及行为的价值取向硏究[J].现代情报,2017(12):126-130.
[61]臧英杰,勇世英.高校学生读者阅读心理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6):173-176.
[62]姜婷婷,范水香,王昊.高校图书馆OPAC中的分面搜索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基于不同任务的对比实验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5(4):114-121.
[63]迟艺欣.大学生阅读选择和阅读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89-92.
[64]赵庆玲.接受美学与深阅读:图书馆可以做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2):3-6.
[65]王福,毕强.数字资源组织的柔性化趋势理论体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3):41-45.
[66]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67]黄晓新.保障国民阅读权利深入走进“阅读社会”[J].出版发行研究,2017(4):17-21.
[68]朱永新.新时代全民阅读更需要入心入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4月24日.
[69]韦胤宗.阅读史:材料与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18(3):37-40.
[70]周宪.为什么“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N].人民日报,2018年2月23日.
[71]温庆新.开展阅读史实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
[72]王瑜世.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图书馆“伴读服务”理论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8(8):37-41.
[73]王育珊.少数民族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0-152.
[74]库尔班·阿吾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J].跨世纪(学术版),2008(9):85-86.
[75]杨德明.少数民族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5-119.
[76]阿米娜·阿力木哈孜.论互动原则在高校少数民族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8(3):61-63.
[77]黎强.少数民族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三思[J].文学教育(下),2009(9):116-118.
[78]班振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语综合版),2009(6):118-119.
[79]艾斯卡尔·买买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7-18.
[80]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1):104-108.
[81]谭荣杰,谭黎,易红.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5.
[82]杨翠萍.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95-100.
[83]李斌,吴才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研究的新探索——2016年“中国家祠文化·天柱论坛”会议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130-136.
[84]蔡家意,姜进.公共图书馆分龄分众阅读推广模式初探——以湖南图书馆阅读推广为例[J].图书馆界,2017(3):74-76.
[85]何秀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效果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图书馆微信的调查[J].图书馆界,2017(1):25-31.
[86]赵生让.“欠发达地区阅读推广金点子”分析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8(7):39-43.
[87]戴俊潭.对当代数字阅读革命的五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7-29.
[88]张世海.对数字化时代阅读“碎片化”与“图像化”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6(6):62-64.
[89]陈洁.社群效应与图书出版产业新态[J].中国出版,2017(20):49-52.
[90]张冬梅.杂志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14日.
[91]范军.数字阅读的深与浅[N].光明日报,2017年9月12日.
[92]周静.论社会阅读的“二律背反”及图书馆的破解之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13-15.
[93]段志兵.巧对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J].中国编辑,2012(5):29-31.
[94]周亚.“浅阅读”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J].图书馆杂志,2013(8):18-22.
[95]林元彪.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翻译,2015(1):20-26.
[96]张文亮,蒋秋子,尹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79-83.
[97]卢玉红,赵冬湘.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优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84-87.
[98]刘露.碎片化阅读及相关概念辨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11):21-23.
[99]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
[100]张立辉,赵野春,许华峰.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0):15-18.
[101]罗中展.就少数民族的角度思考“一带一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14.
[102]丹珠昂奔.不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7年9月1日.
[103]李河,张晓明,张春霞.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局面[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104]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1-12.
[105]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0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7]史金波.中国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8]刘志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文化互动[J].民族研究,2017(2):55-67.
[109][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46.
[110]喇明英.释比与长老:羌族祭山仪式的区域差异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7(3):158-162.
[111]刘永刚.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与中华民族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17(1):1-11.
[112]李超民,王月.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J].观察与思考.2017(1):51-57.
[113]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N].光明日报,2017年2月26日.
[114]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
[115]逢增玉.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路径述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5):34-36.
[116]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J].社会发展研究,2018(2):16-19.
[117]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14-26.
[118]许琳,齐菲.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媒介生态环境与民族语言传播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语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22):16-17.
[119]IFLA/UNESCO Muh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EB/OL.[2016—04—12].http://www.ifla.org/node/8976.
[120]成刚,袁梨清,周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研究[J].民族研究,2017(6):34-46.
[121]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2-27.
[122]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价值结构[J].学术探索,2013(8):108-112.
[123]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40-45.
[124]刘敬华.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145-149.
[125]何昭丽,米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5):149-155.
[126]林子.文化嬗变中的文化自信——基于《“她”字的文化史》解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134-136.
[127]陈振凯.中国推进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25日.
[128]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1)[R].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29]彭飞.把握网信产业发展的历史契机[N].人民日报,2018年4月20日.
[130]朱志勇.智能手机时代的生活审美化与文化消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7日.
[131]赵宪章.小说插图与图像叙事[J].文艺理论研究,2018(1):23-26.
[132]葛丰交,王耀芳,付刚等.新疆锡伯族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高——基于对伊犁州锡伯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度的抽查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7年12月5日.
[133]刘华夏,袁青欢.边疆语言治理的挑战与转型[J].广西民族研究,2017(6):8-15.
[134]祁文秀,曹新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和政策选择——《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解读[J].今日民族,2013(5):52-54.
[135]李玉坤.拯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队”加入[N].新京报,2017年12月9日.
[136]李秀华,蒋平.现代化对壮族语言文化变迁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7(2):83-89.
[137]王坤宁.五种民族文字500种图书走进千村千校[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12月14日.
[138]朱永梅.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7日.
[139]任锦鸾,曹文,刘丽华,等.基于技术与市场视角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133-137
[140]方盛举,曹昶辉.我国边疆文化治理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视野2019(1):22-25.
[141]贡晓丽.知识类内容:短视频平台的“新元素”[N].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
[142]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65.
[143]李晓琴.试论新媒体时代网络段子的特点与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8(2):43-46.
[144]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14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146]肖巍,黄桂华.开展民族共处教育刍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55-57.
[147]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N].人民日报,2018年4月26日.
[148]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N].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8日.
[149]吴瑶,韦妙.颠覆与重塑:数字阅读中的身份认同[J].编辑之友,2018(11):38-41.
[150]申田,严亚,董小玉.泛媒·可视:媒介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12):22-24.
[151]侯丽.实现有内涵的精准体验服务“浸媒体”:传播创新关键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
[152]吴忠民.矫正对社会矛盾的几个误判[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34-38.
[153]余清臣,黄晓磊.什么技术能够深刻变革教育:一种日常生活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2-15.
[154]文军.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4):46-49.
[155]王庆.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研究[J].今传媒,2017(11):32-34.
[156]王天僚.为何有人对假新闻深信不疑?德媒:由世界观决定[N].参考消息网,2018年2月24日.
[157]张祎娜.新时代如何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N].中国民族报,2018年3月7日.
[158]江作苏.媒介应做到“言值”与“颜值”的竞合[N].青年记者,2018(9):4.
[159]陈志娟.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建构:以微信使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12):32-37.
[160]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N].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0):6-24.
[161]上官云.耳朵代替眼睛:有声书能否带来阅读方式新变革?[N].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12日.
[162]陈卫星.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生态位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5日.
[163]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47-57.
[164]胡利明.论统一多民族的法理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7(1):22-29.
[165]阿布来提·麦麦提.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N].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5日.
[166]Francis Heylighen & Klaas Chielens,"Cultural Evolution and Memetics",R.A.Meyers,eds.,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 Science,New York:Springer,2009,pp.3205-3220.
[167]李侠.科学文化变迁中的博弈[J].科学与社会,2017(2):35-46.
[168]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
[169]金鑫.图书馆推开数字化大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6月20日.
[170]周竞红.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3):13-20.
[171](美)鲁恂· 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1.
[172]S. Worchel,D. Coutant,“The Tangled Web of Loyalty: Nationalism,Patriotism and Ethnocentrism,” In D.Al,E. Staub eds,Patriotism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Nations,Chicago: Nelson-Ha11,1997,pp. 190-210.
[173]A.M. Schlesinger,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Revised edition,New York: W. W. Norton. 1998. Pp. 105-124.
[174]A. Smith,The Ethnic Revival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75]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t. 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04,pp. 47-51.
[176]郝亚明.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共生:理论评述与探讨[J].民族研究,2017(4):25-38.
[177]胡小武.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动力结构及优化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6-39.
[178]吴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J].文艺研究,2016(6):21-23.
[179]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2017年8月25日.
[180]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181]杨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8年2月27日.
[182]杜羽.读者激增,图书馆该如何应对[N].光明日报,2018年8月29日.
[18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184]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讲话[N].新华日报,2015年8月25日.
[185]新铭.全民阅读提质增效需运用“四种思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2月27日.
[186]郑伟钦.拓展人生的宽度(金台随感)[N].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187]李园园,吕宬,裴兰婷.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实践研究——以同济大学图书馆“立体阅读”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3):46-50.
[188]鲍红.书店也是图书馆[N].人民日报,2018年1月18日.
[189]吴建中.新时代 新课题 新作为[J].新世纪图书馆,2018(2):11-14.
[190]王婷婷.社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及其服务应用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2):48-50.
[191](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
[192]傅昌銮,潘伟康.数字化迭代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
[193]杨昌斌,欧阳佩瑾.对创建少数民族原典阅读品牌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89-91.
[194]郑晓云.用民族文学拨动人类共同的心弦[N].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2日.
[195]玉璐,玉时阶.文化多样性与广西民族团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21日.
[196]肖乐.贵州铜鼓民俗文化探析[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197]温小平.纪念性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8(6):45-48.
[198]方盛举,曹昶辉.我国边疆文化治理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视野,2019(1):22-26.
[199]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14-26.
[200]王玲.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思路[J].文化学刊,2017(9):152-154.
[201]吴建中.再议图书馆发展的十个热门话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3):44-48.
[202]肖惊鸿.2017年网络文学:更富多样性,离梦想更近[N].文艺报,2018年2月12日.
[203]陈莹.2018数字阅读平台拼什么[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2月17日.
[204]陈传夫,陈一.图书馆转型及其风险前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32-50.
[205]王玲.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文化建设思路[J].文化学刊,2017(9):152-154.
[206]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6):4-9.
[207]阮可.公共图书馆“信用+阅读”:开启中国阅读新时代[J].图书馆学情报学,2017(6):23-24.
[208]焦莉.激发兴趣 传授方法 拓展实践——培养少儿阅读能力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7(6):46-48.
[209]万宇,周晓舟,李海燕,等.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7:34.
[210]罗小红.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计划的制定标准与实施策略:以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图书馆《“小桔灯”阅读推广计划(2007~2012)》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0):72-75.
[211]徐晓冬.图书馆早期婴幼儿阅读推广问题研究——以英国公共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4):90-95.
[212]王晓东.“春泥计划”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瑞安市图书馆暑期快乐营活动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2):42-47,19.
[213]王琳.快乐小陶子:儿童阅读推广民间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5(4):58-60,74.
[214]林晓青,曹海峰,倪娟.安妮花英文图书馆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09-111.
[215]张凌寒.学习、阅读、交流、娱乐四位一体的公共图书馆少儿服务——以洛杉矶公共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7(3):81-86.
[216]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年鉴2017[Z].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453.
[217]范并思.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合理性审视[J].图书情报工作,2017(23):6-9.
[218]苏颖.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1):46-52.
[219]漆亚林,王俞丰.移动优先环境下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路径研究[J].新闻论坛,2017(5):36-40.
[220]罗昕,李怡然.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形态变迁与商业模式重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115-119.
[221]IFLA.公共图书馆宣言[EB/OL].[2017-07-01].http://www.ifla.org/
[222]周伟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8.
[223]张娜.融媒实践让浅阅读有深价值 融合构建媒体“朋友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05月23日.
[224]魏岳江.新媒体传播少不了三阶段[J].中国报业,2017(13):70.
[225]佟义冬.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现代转型——以广西防城港市京族翁村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7(4):72-77.
[226]刘雪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阅读的主体、方式和内容[J].新世纪图书馆,2018(10):14-17.
[227]周宪.正视媒介变革 重建深度阅读[N].师道,2018(3).
[228]余胜泉.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7(21).
[229]任晓宁.年轻人数字阅读习惯超出你想象[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5月5日.
[230]傅昌銮,潘伟康.数字化迭代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
[231]刘锋.互联网云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兴起[J].文化纵横,2017(4):38-44.
[232]赵婀娜.慕课,给学习者更多可能[N].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1日.
[233]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2017(1):8-14,29.
[234]贡晓丽.知识类内容:短视频平台的“新元素”[N].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
[235]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
[236]孙伟平.大变革时代的哲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13.
[237]埃德加·戈弗洛伊,本杰明·舒尔茨.下一场咨询盛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咨询顾问[M].李琪,译.
[238]谭博.图书馆开展“VR+阅读推广”的基本途径与实施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7(4):13-17.
[239]阎岩.满足思想需求,文化节目才有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7年8月16日.
[240]王节,周雪涵,聂庆璞.2017年网络文学作家概况[Z].网络文学年鉴(2017).
[241]蔡晓璐.文化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0日.
[242]贾文山.未来传播形态:思考与前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5):76-83.
[243]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
[244]MOGAIL 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Libraries[C]//Biling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At Defenc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Centre,Ministry of Defence Delhi,2014.
[245]COLEMAN N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library of the future,revisited[R/OL].Digital Library Blog,Stanford University12017-11-03].http://library.stanford.edu/blogs/digital-library-blog/2017/1l/artifir:ial-intelligence-andlihrary-future-revisited.
[246]周岳峰.信息革命:美国政治的暴雨与黎明[N].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2日.
[247]程洁,庄泽枫.书香中国:全民阅读走进新时代[N].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8日.
[248]汤法远.民族文化建设须强化大数据应用[N].中国民族报,2018年12月7日.
[249]李秀华,蒋平.现代化对壮族语言文化变迁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7(2):83-89.
[250]陈鹏.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播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115-119.
[251]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2.
[252]袁侃.新型主流媒体的多维生态内涵解析[J].编辑之友,2017(12):54-58.
[253]朱俊.再论族格——从民族的公法人地位展开[J].广西民族研究,2017(1):21.
[254]张艳敏.壮族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民族研究,2017(1):87-93.
[25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137-139.
[256]匡文波,吕聪聪.新媒体技术助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6日.
[257]杜卓倩.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以四川省图书馆“藏羌彝文化带专题”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1):63-66.
[258]谭跃.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关键与产业方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月17日.
[259]王彩娜.文创园路漫漫,何求索?[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