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

四、图书馆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现路径

(一)采取灵活多样形式促进民族阅读教育发展

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阅读推广,随着西部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少数民族阅读体系才逐步形成和完善,各少数民族阅读事业的发展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国家重要法规中,都有对少数民族教育予以特别关注的内容,使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法制化的轨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部少数民族阅读的落后状况不仅有了彻底的改变,而且现代阅读体系已经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等重大数字化工程都已经落实到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些指标接近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西部少数民族的社会阅读水平在整体上仍然落后。从全民阅读发展看,西部民族阅读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不足、公共图书馆规模偏小的实际状况。各级各类学校阅读条件差、公共图书馆设施标准低,其阅读理念、观念、模式以及阅读质量和读者数量都不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少数民族阅读事业亟须加快发展步伐。

(二)突出当地民族文化特色

公共图书馆制度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智慧结晶,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16]。这个时代,图书馆的发展大概有这样六大趋势:资源数字化、地方文化特色化、读者空间需求化、服务泛在化、阅读创意化、管理智能化[17]。民族地区图书馆必须努力融合进去,调整办馆策略,开展切实的阅读服务和文化服务,搭建读者喜闻乐见的互动交流台,打造各项阅读推广互动,才能实现阅读服务的创新。拓展阅读服务创新内容和形式,目前,民族地区的图书馆都成立有阅读服务部门,依托这样一个部门,开展了包括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等一系列特色的活动。总的来讲,图书馆一定要抓住图书馆的人力和空间这两项宝贵的战略支撑资源精心打造,树立服务的新理念,创新阅读服务的新模式。民族地区图书馆是为本地区少数民族服务的,最重要的仍然是聚合到民族文化发展上面,要发挥好文化服务的功能。

(三)图书馆文化阅读空间的再造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讲,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和资源建设对图书馆发展方向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数字化再造了图书馆空间,不仅打破了以借阅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创造了以分享为主体的交流空间,而且也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社群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18]。空间再造一定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当今社会技术大的变革和调整,这确实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全民阅读战略的提出之后,过去的图书馆规程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不能适应的原因就是条件发生了变化;二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迅猛,许多图书馆往往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这一点,现在需要融进符合图书馆3.0的空间格局理念,一些老图书馆也需要按照这个理念进行重构。图书馆3.0的服务定位规程里面也做了很明确的说明,基本原则是要实现图书馆的信息中心、学习中心、阅读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有关功能和服务。

(四)拓展图书馆虚拟阅读服务空间

图书馆虚拟空间的拓展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里一些传统阅读逐渐被取代。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物理空间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阅读服务模式和形式需要适应新的要求。图书馆将来可能更多要做的就是虚拟空间的扩展,因为虚拟空间的扩展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所以,一旦物理空间确定之后,虚拟空间就变成非常重要的资源。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差别很大,在图书馆的虚拟空间构建方面,需要有一种适合自己特色的资源建设方案。图书馆启动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以来,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如今许多图书馆拥有移动图书馆、贝贝国学、七彩阳光、万方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涉及幼儿、学生、成人、残疾人等人群的数字阅读资料。读者可直接下载APP进入移动数字图书馆,并在上面开通读者证并进行绑定,享受在线借阅、续借等服务。此外,图书馆还对本地的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数字资源的建设提高了工作效能,通过活动也积累了数字文化服务的经验。根据相关法规中对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图书馆今后将调动并利用更多数字资源,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虚拟空间构造包括馆里各种资源服务的手机版、PC版、数据库,特别是各种阅读的服务平台搭建,在现在的环境中彰显了图书馆的精细化服务特征。其重要性在于,虚拟空间是图书馆空间的延伸,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因为它可以全方位地提供服务;还有,相比于图书馆实体空间投资大、服务时间有限、纸质阅读资源不足等问题,虚拟空间能很好地应对这些问题,软件购置安装后可以随时使用。虚拟空间的内涵建设涉及很多内容,比如说音乐图书馆、云平台服务、照片处理等都应该是建设的内容。

(五)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

西部少数民族众多,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大部分民族文献分散存于民间和社会,各民族作家、专家、学者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合力的群体,比较分散。如彝族不仅拥有自己的语言,还拥有起源时代古老且发展完善的传统文字。各种载体记录着社会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天文地理、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文献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的精粹,促进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如果说第一代图书馆是藏书空间,第二代是开架阅读空间,那么第三代则是公共文化空间[19]。从阅读空间看,如果说家庭是第一空间,图书馆是第二空间,移动阅读就应该有开放的第三空间(是一个可以不断生长、扩展链接、有丰富阅读服务内容的开放性空间),以此让人们可以互相分享阅读[20]。经过图书馆的挖掘、整理,再以资料、数据库、视频、讲座等形式与读者进行分享。民族文化挖掘范围包括:1.具有本地区民族特征的文献,能反映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古迹遗址等的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不分语言、文字,均属征集范围。2.属于民族文化人创作、搜集、整理、编写、编印、拍摄、录制的,不管它以何种语言、文字,反映那个国家、那个民族生活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3.有关民族文化的创作、研究、搜集、整理、编写、编印、拍摄、录制的纸质文献、电子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