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重塑阅读格局
(一)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之争
1.纸质阅读代表了传统文化。有一种普遍的声音认为,传统纸质阅读是否真的在衰落?中国阅读研究院通过每年一度的阅读调查,发现国人的网络阅读数量在不断增长,以此就断言纸质阅读已衰落,不管是从社会的发展来说,还是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说,这种论调确实很难成立。传统纸质阅读非但没有变得脆弱,反而具有强劲的内在需求逻辑,以及旺盛的生命力。纸质阅读具有深厚的根基,数字阅读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以纸质阅读为代表的传统阅读的衰落。纸质阅读是建立在历史、文化、习惯、传播、心理等基础之上。当我们讨论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是技术层面谈阅读,而要看到支撑整个阅读运作的文化发展、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等系统层面,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文化支持系统。正是因为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才使得传统纸质阅读制度的运作无论如何都一定会维系下去。换言之,只要历史和文化存在,传统纸质阅读就一直会存在下去。我们不能脱离文化发展、阅读需求、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等孤立分析阅读问题,阅读的运作离不开其他基础性制度的支持。忽视纸质阅读背后的其运作机制,当然会得出传统纸质阅读“无前途”的论断;其次,阅读总是在创新中发展,因为纸质阅读有着深厚的根基,传统纸质阅读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衰落。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和文化建设的支撑,阅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技术进步促进阅读发展。哈德罗·英尼斯认为“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阅读媒介从未停止变迁的脚步:甲骨→竹简→纸张→电视机、收音机→照相机→电脑、手机、互联网。2015年到2016年,从PC端向移动端的转移速度在大大加快。2017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51亿[12],手机已成为上网最主要的工具。技术革新和进步让知识生产和传播路径越来越便捷,读“屏”时代已经来临,历史大趋势不可逆转。为了提升内容分发效率,人类一直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内容分发方式,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演进[13],今天的变革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一直引领时尚、潮流、趋势,数字阅读享有巨大的诱惑力,它曾让我们在源泉似乎枯竭的音乐、戏剧、小说、电影领域创造出如此多的奇迹。
3.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都是人们的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阅读相比,近年来的阅读方式,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是唱衰纸质阅读的论调难以成立:数字阅读的出现确实意味着传统阅读有所变化,但是不能忽视这些变化背后的“不变”内容;数字阅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以传统纸质阅读为代表的阅读方式出现了严重衰落,传统纸质阅读的根基依然深厚;数字阅读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人们的阅读方式,成功实现了阅读方式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历史转折,为重新审视阅读理论提供了新坐标。数字阅读的开放与共享更具有现代性,一方面,开放共享是现代图书馆学中逐渐兴起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发展、信息社会、全民阅读等现代理念构建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共享,数字阅读的基本定位被认可,即数字既不是孤立于社会,也不是阅读的中心。
综上所述,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互开放,共同演进,是阅读生态互补的正确选择。因为数字阅读的出现,就声称传统纸质阅读出现了“危机”,这一论点没有看到阅读背后的文化结构因素,即阅读的历史,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反而过分夸大数字化因素,并忽视了阅读与历史、文化、习惯、传播、阅读心理的关系,容易造成人们对阅读趋势的误读。不论是数字阅读的“快速”“便捷”,还是传统纸质阅读“深度”“经典”,种种论调本质都是对于阅读方式的争论。如果数字阅读普及,就等于为传统纸质阅读带来了“危机”,那么阅读也实在不堪一击。只不过,这不符合实际,充其量只能是一种观点而已。数字阅读既符合人们追求阅读便利化的梦想,也符合阅读需求的逻辑。而未来的阅读趋势将进入“全融合时代”,所谓全融合是指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之间不再是孤立分割的关系,而是互生共连的交互关系,融合交互的方式、时机与动能决定了阅读发展趋势的“总体效果”。
(二)数字阅读的特点
1.碎片化。一般普遍认为,数字阅读意味着时间的碎片化(上下班休息时间)、阅读对象的碎片化(不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这一阅读时间也许超过了纸质阅读时间,但仍然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由于阅读内容跟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大多数人为了一个新概念所花费的时间往往会超过阅读所需要的时间,如果篇幅更大一些,则跟学习了一门学科类似,并且开始就先要在脑中整理相关概念或层次,而这些缺点却恰恰是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因此,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对立的两种阅读,尽管阅读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随着碎片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人们会发现很多人好像什么都懂一点,但要真正追根问源,可能不是真懂。如果从知识系统角度看,这就是现有框架下大量碎片化阅读的后遗症。如果从信息获取角度看,这无疑是信息获取的最佳捷径,也是知识补充或获取的良好开端,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和开阔眼界,也为纸质阅读进行了前期铺垫或梳理。近年来,一系列听书软件异常火爆,其原因是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即忙碌、时间碎片化、对阅读不再专注等。数字阅读碎片化这样的局面怎么破?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以基础教育为起点,即一个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人,他的阅读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数字阅读,因为这样更便于捕获信息、补充知识,大量碎片化阅读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不停地为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充电”,这样的阅读在时间节约上会事半功倍。
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角度不同,争论较多,笔者在事件刻画的基础上,选取了八种对立来说明二者的争论焦点。这八种对立现象是:(1)现实阅读和虚拟阅读的对立。(2)深阅读和浅阅读的对立。(3)学习思考型阅读和泛娱乐阅读的对立。(4)现场阅读与非现场阅读的对立。(5)内容位移阅读与内容固定阅读的对立。(6)高意志阅读和低意志阅读的对立。(7)纸质线性式阅读和网络树状式阅读的对立。(8)系统性阅读与碎片化式阅读的对立。阅读形式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阅读在阅读方式上的差别。
2.知识抽离。通过碎片化阅读获取的知识会轻而易举地被“遗忘”,学习能力强的人可能会把碎片化知识∕信息转化得更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换句话说,做好数字阅读的前提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即“元知识系统”的建立是必须经过基础教育这一关键环节,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关于判断知识的知识体系。有了基础教育这一“元知识系统”,就能够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迅速抽离出自己需要的阅读方式。从数字阅读中抽离需要的知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影响:(1)数字阅读的不确定性增强。数字阅读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性。信息技术越发展,不确定性也就越强。虽然手机阅读的情况可以做一些基本预估,而且也是目前最为普及的阅读载体,但是,这一论断是否适用未来的数字阅读发展方向还难以下定论。数字阅读充满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并没有获得读者们的认同。只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逐步赢得绝大多数青年的欢迎。这就意味着,人们并没有做好接纳数字阅读的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存在较大的变化,体现了技术支持下的阅读竞争激烈性异常之强;(2)数字阅读标准的模糊化。数字阅读的普及,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样的阅读可以被认为是数字阅读?此前,人们把电子载体阅读都称为数字阅读,比如,网络、手机、阅读器、屏幕等。数字阅读以“零资本”问鼎阅读宝座,阅读的标准似乎在逐渐模糊化。学界对数字的态度的影响自不待言,更确切地说,在大多数字阅读中,是一种休闲娱乐的信息搜索行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数字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那些关键的变革正在以越来越急骤的速度发生发展,而且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14],这意味着阅读要不断适应新的框架,同时将不断面对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