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一)阅读研究不断深入
究竟怎样来确定阅读学的学科性质呢?从以上的阐述中,我们应该明确,阅读学既不同于心理学,也不同于社会学,虽然它属于图书馆学,但又受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学等学科的影响,是在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具有阅读学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阅读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都知道一种阅读学研究的现实,那就是只有图书馆理论、情报学理论就是没有阅读理论,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位研究阅读的学者都很清楚,阅读研究始于西方,阅读学就是在阅读活动的基础上把有关此类阅读的行为、经验以及学说进行综合,后来有了阅读定义,之后在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的理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阅读学流派等。近年来,以全民阅读战略为契机,图书馆学期刊新增了许多阅读学研究专栏。过去,学界对“阅读”概念在理论界定上存在不少争议,许多研究者积极研究,明辨其概念。作为图书馆学理论的重要部分,尤其20世纪90年代“全民阅读”概念的提出,使得“阅读学”的理论研究、阅读推广实践、阅读教育与阅读引导等越来越丰富多彩。
(二)大部头阅读著述问世
中国阅读学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以千年中华阅读文化为研究时长的著作出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我国历代古训都提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阅读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全书200万字,1620页。编写者围绕“勤读、好学、明理、求知、悟道”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等阅读理念进行了全面的阅读阐述。王余光主编的《中国阅读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全书完整地展示了中国阅读历史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11编分别为:绪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上编、清代下编、民国、1949年至2000年。8卷分别为:《理论卷》《先秦至魏晋卷》《隋唐五代两宋卷》《辽西夏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中华民国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中国阅读通史》首先讨论了阅读的多重含义,其次以上述朝代为序,探讨从先秦以来不同时期阅读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阅读传统的特色及阅读的思想与方法。今天的阅读研究走的是“传承、开拓、创新”的学术之路,回顾千年中国阅读史,体现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等都是其可以拓展的研究空间,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特点。
(三)当代阅读理论呈现中国特色阅读学理论
对阅读的研究是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既来自阅读学自身的发展和变化,也由于阅读学研究的问题复杂多样。人类阅读习惯和社会制度反映在具体个人的阅读行为上,尤其今天我们的阅读行为和社会思想是与我们所处的阅读情境密切相关的。阅读学的研究要求我们从个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结构中找到对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的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是阅读学引入并逐渐建立新学科、形成中国特色阅读学体系的一段重要时期,中国特色阅读学理论的学科和话语体系建设大为改观。从中国知网的阅读论文分析看,国内阅读从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当代国内阅读理论研究特征。尤其在全民阅读实践和研究成果的推进下,国内阅读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同时,数字化成为阅读研究的显学。随着数字技术渗透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方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态势,也在重构从阅读内容生产到读者阅读的整个阅读业务链条,数字化发展具有很大的阅读借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