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西部少数民族阅读行为的演进
(一)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
1.正面影响。如今数字阅读的广泛使用,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无论是在工作上、学习上,还是日常阅读方式上。数字阅读引起的变革中,不再仅限于平时爱读书的读者,所有社会成员都不再是消极的旁观者,而成了阅读的接受者或参与者,既有被动阅读也有主动阅读,进而对阅读推进产生影响。推动阅读互动,读者能广泛相互联系,而且能推动不同民族间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和文化形态的融合;提供了公众参与阅读的路径,促进了共同愿景群体的产生;提高了阅读的灵活性,推动了阅读率的提高,提高了大众文化知识水平;推动了教育发展和终身学习,更多的人通过阅读获得技能和知识。
2.负面影响。数字传播的多元化可用于恶意宣传,容易产生煽动追随者;由于缺乏内容过滤机制,具有能瞄准特定人群或族群发送的特定信息(通过信息分享或信息操控),影响力极大,其结果会影响政府决策或造成社会动荡;青少年花在网上的时间增多,经典阅读受到挑战,也容易造成情绪感染和共鸣感发生变化,以及网瘾产生;知识学习的片段化,缺乏系统化和整体化知识;技术手段正在成为不断消解民族文化的“无形之手”。
3.移动化阅读成为常态。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数字阅读,已演化为“动态注意力”,与文字符号分庭抗礼的多色多彩(图片、视频、音乐、动画、颜色等)数字阅读的地位直线上升,以至于出现了“可视化呈现”特征,“悦读”甚至成了数字阅读的专有名词。
4.多样化阅读载体一体共存。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APP端(“三微一端”)等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感知。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人类每一次媒介革新都带来了阅读方式的改变,每一种媒介在发展过程中都在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模式”,智能手机再次将人的阅读感知延伸,快速地促进了当下阅读泛化特征的显现(见表7-11)。
表7-11 少数民族多样化阅读行为一览

(二)民族记忆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民族记忆是伴随一个人成长的文化记忆,不可否认的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显然要更深入人心。从阅读角度来说,文化记忆能力的强弱对阅读影响更为重要,民族记忆有助于改善少数民族群体的阅读认知能力。
1.阅读过程中的文化记忆。民族记忆是长期生活环境的文化烙印,阅读是对关注的信息进行的筛选,将注意力集中于我们所关注的相关信息。阅读注意力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一个是“文化印象”的阅读系统,即在民族文化影响下与生俱来的民族生活环境决定的,是深入内心的文化基因、少数民族阅读注意力,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民族文化因素影响下的阅读”;另一个是“文化吸引”的阅读系统,即少数民族群体在完成某个阅读任务时,由于某些文化吸引的刺激,可以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比如宗教文本阅读可以吸引他们更专注于阅读的内容。因此,适当的阅读推广或多或少都会有助于提高和改善阅读注意力,在适当的时候推荐少数民族自己的阅读推广人进行阅读推广,可以放松和缓和情绪也是提高阅读注意力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能够对阅读注意力进行“设置”或“调整”,可以提高阅读注意力集中程度,好的办法是增加阅读。“自下而上”的阅读系统,即阅读一些新的潜在的重要信息,少数民族读者喜欢关注艺术、音乐、色彩及相关的阅读内容,这个系统与生活环境、社会认知和文化素养有着直接的关联。
2.数字阅读与文化边界的困惑。对于少数民族阅读来说,这个时代的阅读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阅读空间”和“阅读边界”变化太快。由于数字阅读打开了阅读的空间,而阅读边界则不断被模糊∕整合。数十年来的跨界融合,不同阅读心理冲突、各种文化碰撞、各种阅读方式的叠加,形成了阅读载体的层次性,阅读关系呈现现代感、时代感、便捷化。这样的“空间∕边界”就是当今时代阅读现状的反映,尤其阅读边界会成为少数民族阅读演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当今时代,真实的阅读边界在哪里?有没有边界?需不需要建立边界?旧的阅读边界已经被数字阅读打破或部分替代,新的阅读边界还会逐渐形成。在这个重塑的阅读边界中,少数民族阅读受到的冲击最大,即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碰撞和新时代社会巨变引起人们寻找内心的阅读边界的变化,这个边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观,而是一个复杂展示文化表达和技术形态叠加的阅读方式,它包含了视觉、触悟、听觉、体验、心理等多方面的一个综合体,在阅读演进过程中,人们超越不了这种冲突、矛盾、分裂的信息行为状态。
(三)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阅读行为嬗变
在今天面临数字技术全球化背景下,探索数字阅读的发展路径,即研究数字环境下阅读的意义就在于,它对阅读效果的定位和定义,使得形成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而这种阅读方式的演化又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读者的阅读行为模式和阅读行为的框架。影响阅读行为主义有三个维度:
1.第一个维度是“移动阅读”。阅读的形成是以人类文化和印刷出版技术为基础的,随着印刷出版技术的发展,阅读的发展空间成为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超大规模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一现实是数字化技术加速了阅读的转型,引发了的阅读方式的重构,阅读形态的信息化趋势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活力空间已经为阅读方式的技术基础。
2.第二个维度是“屏阅读”。人们的阅读载体不再仅仅依赖纸本,而是使用电子屏幕。通过屏幕阅读来满足阅读需求,手机屏幕的私密性、宣传屏幕的社会性和办公场所动能的普及性的环境氛围,使得读屏时代快速到来了[27]。少数民族阅读是物质(阅读载体)和非物质(文化影响和信息获取)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阅读行为转换过程。
3.第三个维度是“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少数民族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数字产品对人们的阅读行为产生了内在深刻影响。(1)在数字环境下,海量信息在极大满足了个体信息需求的情境下,也激发他们对信息需求的深度和广度。(2)在信息技术的渗透下,信息获取手段便利化和无障碍化,使得信息交流、信息互动、信息沟通变得轻松容易,促使人们使用数字终端成为普遍现象。(3)在电子媒介的作用下,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尤其微信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工作联络、信息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转发的主要信息平台。
【注释】
[1]朱永梅.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7日.
[2]朱永梅.新时代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7日.
[3]任锦鸾,曹文,刘丽华,等.基于技术与市场视角的智能媒体发展态势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133-137.
[4]方盛举,曹昶辉.我国边疆文化治理的挑战及其应对[J].新视野2019(1):22-25.
[5]贡晓丽.知识类内容:短视频平台的“新元素”[N].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
[6]华红琴.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65.
[7]李晓琴.试论新媒体时代网络段子的特点与功能[J].新闻爱好者,2018(2):43-46.
[8]燕道成.数字阅读的分享化、智能化、圈层化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0日.
[9]张明仁.古今名人读书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1.
[10]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11]肖巍,黄桂华.开展民族共处教育刍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55-57.
[12]张为民.全民阅读的关键在“读”[N].人民日报,2018年4月26日.
[13]李思辉.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N].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8日.
[14]吴瑶,韦妙.颠覆与重塑:数字阅读中的身份认同[J].编辑之友,2018(11):38-41.
[15]申田,严亚,董小玉.泛媒·可视:媒介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7(12):22-24.
[16]侯丽.实现有内涵的精准体验服务“浸媒体”:传播创新关键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
[17]吴忠民.矫正对社会矛盾的几个误判[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5):34-38.
[18]余清臣,黄晓磊.什么技术能够深刻变革教育:一种日常生活的视角[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2-15.
[19]文军.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学的中国观照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4):46-49.
[20]王庆.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研究[J].今传媒,2017(11):32-34.
[21]王天僚.为何有人对假新闻深信不疑?德媒:由世界观决定[N].参考消息网,2018年2月24日.
[22]张祎娜.新时代如何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N].中国民族报,2018年3月7日.
[23]江作苏.媒介应做到“言值”与“颜值”的竞合[N].青年记者,2018(9):4.
[24]陈志娟.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建构:以微信使用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12):32-37.
[25]孙信茹.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N].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0):6-24.
[26]上官云.耳朵代替眼睛:有声书能否带来阅读方式新变革?[N].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12日.
[27]陈卫星.本土传播学研究的生态位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