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及特点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14]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定义也很多。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孔和克罗伯在《文化:关于定义的探讨》中指出:“我无法发明一个全新的定义,只能说我喜欢使用一个什么样的定义。”中国文化思想史学者刘梦溪认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包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内容[15]。毛泽东曾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16]由此,文化包括了有形的物质文化(如器物、建筑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如艺术、音乐、技艺等)和抽象的文化观念(如思想、观念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之集大成。从阅读角度看,过去少数民族的阅读文化路径是“教育+阅读”,现在各少数民族的阅读文化是“文化传承+教育+阅读推广+文化价值观”。文化产业已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成长最快、效益最大产业之一。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年年攀升,潜力巨大,进一步带动了少数民族阅读发展。
(二)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多元一体”可以概括为它的基本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质表现在各个方面。少数民族远古文化与中原古文明具有同源性,尤其是汉代、唐代、清代的中原文化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广泛性。西部各少数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哪个民族是封闭的,在经济和文化上一直互相交流依靠[17]。文化的形成是源于历史的积淀,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史形成特有的中华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中国一直以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为基础,曾提出“天下一家”“和而不同”“夷夏一体”等观念[18],1949年以后我们的民族政策进步,基础较好,少数民族拥护党和政府,呈现出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的大好局面。各民族之间没有隔阂,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各民族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基础。近年来,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出三个发展态势:1.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带动文化融合,民族融合越来越紧密;2.经济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兴起,文化产业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引擎;3.民族政策实现民族团结与进步,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互相学习,文化交流步伐不断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