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终身阅读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以阅读引领正能量
1.以新阅读理念带动“阅读+”发展。阅读核心理念是人的一种阅读取向和当下社会对个体发展的一种状态。提升阅读核心理念,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实现阅读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倡导民族之间荣辱与共、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以公共服务为基石,做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供给管理,秉承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理念,打造少数民族阅读文化特色供应链,让每一个读者都快乐阅读;以互联网为载体,打造少数民族互联网阅读数据服务平台。
2.弘扬主流阅读文化。引导“读什么”是当务之急。针对民族地区阅读推广,如近年来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原动力来自网络聚集起来的网民力量。过去一段时间里,主流媒体大多是内容的来源。主流阅读的实质应是促进经典阅读、知识阅读、素质阅读。阅读是正能量的代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催化剂”,全民阅读战略的推进重构新一代少数民族阅读文化价值链(见图8-4)。

图8-4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阅读文化发展阶段
(二)以阅读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能力
一个完整的阅读能力过程所涵盖的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阅读兴趣、阅读动力、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人们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并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软生产力,我们认识阅读,不能仅停留在阅读是在什么层次上,还要认识到阅读能够做些什么。有关阅读能力的问题就是从阅读主体的角度对学习展开的分析,这里所说的竞争主体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建设、打造“终身读书”的氛围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少数民族阅读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提升发展层面。“阅读+”的建设内容实质上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对已经形成了的知识的继承和掌握能力,即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学会阅读,掌握好读、说、写、听四项最基本的阅读技能;第二个层面是以广泛阅读来扩大知识范围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阅读能力提升的速度和程度;第三个层面是通过经典阅读对于这些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创造新知识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能力;第四个层面则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阅读功能,使全社会进入知识创新社会的阶段。在这四个层面中,前三个主要关于个人阅读能力的培养,而第四个则是社会阅读问题,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整个社会对阅读的需求及通过阅读来实现全社会文明进步和知识创新的要求(见表8-10)。
表8-10 阅读能力四个层面的内容

2.提升发展阶段。阅读动力关心的是为什么要进行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确定阅读目标→明确阅读方向→提升发展阶段。从个体角度看,每个人的阅读目的不尽相同,因此阅读的动力也会有所差异。但个人的阅读目的既不一样,也不会一成不变,于是就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动力和不同的阅读方案。动机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的,正确、良好的动机可以增强阅读的力度,有力地促进阅读。阅读动机与阅读目标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即一个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随着阅读数量呈现波浪上升态势。所以,阅读能力能否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上升状态,取决于阅读的动力是否能够始终强劲、持久地保持。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就有什么样的阅读状态,阅读能力只不过是厚积薄发。个体阅读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阅读就是为了成长而做出的付出。
(三)以阅读创新思维方式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深入广泛地、快速高效地阅读。那种依靠在学校时学到的知识就可以决定终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有知识只能应付一个时间段而受用,终身学习,生命不止,阅读不止[29]。因此,不断提升阅读能力,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创新思维。成功者善于在顺境中保有创新思维,保持创新意识,使自己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则会退步,跟不上时代步伐。
2.目标思维。自己的目标要认真对待,能够清醒地知道工作的进度,使目标更加明确。阅读的目标不仅要结合个人工作、学习和发展去制定,也要结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趋势去制定。
3.学习思维。在当今提倡合作双赢的时代,个人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要求。学习思维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大多数发现都可以应用于新领域,并且促成进一步的创新。
4.系统思维。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的效应,把私人性的阅读提升为公共性、社会性的行为方式和国家意志。
【注释】
[1]麻国庆.记忆的多层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J].民族研究,2017(6):47-57.
[2]胡利明.论统一多民族的法理内涵[J].广西民族研究,2017(1):22-29.
[3]阿布来提·麦麦提.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N].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5日.
[4]Francis Heylighen & Klaas Chielens,"Cultural Evolution and Memetics",R.A.Meyers,eds.,Encyclopedia of Complexity and System Science,New York:Springer,2009,pp.3205-3220.
[5]李侠.科学文化变迁中的博弈[J].科学与社会,2017(2):35-46.
[6]周宪.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143-163.
[7]金鑫.图书馆推开数字化大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6月20日.
[8]周竞红.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3):13-20.
[9](美)鲁恂· W.派伊.政治发展面面观[M].任晓,王元,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81.
[10]S. Worchel,D. Coutant,“The Tangled Web of Loyalty: Nationalism,Patriotism and Ethnocentrism,” In D.Al,E. Staub eds,Patriotism in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and Nations,Chicago: Nelson-Ha11,1997,pp. 190-210.
[11]A.M. Schlesinger,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Reflections o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Revised edition,New York: W. W. Norton. 1998. Pp. 105-124.
[12]A. Smith,The Ethnic Revival in the Modern World,Cambridge,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3]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t. 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New York: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2004,pp. 47-51.
[14]郝亚明.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共生:理论评述与探讨[J].民族研究,2017(4):25-38.
[15]胡小武.民族互嵌型社会的动力结构及优化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6-39.
[16]吴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的现实困难[J].文艺研究,2016(6):21-23.
[17]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2017年8月25日.
[18]王子舟.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兴起与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7(2):4-12.
[19]杨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N].光明日报,2018年2月27日.
[20]杜羽.读者激增,图书馆该如何应对[N].光明日报,2018年8月29日.
[2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22]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讲话[N].新华日报,2015年8月25日.
[23]新铭.全民阅读提质增效需运用“四种思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2月27日.
[24]郑伟钦.拓展人生的宽度(金台随感)[N].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
[25]李园园,吕宬,裴兰婷.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实践研究——以同济大学图书馆“立体阅读”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8(3):46-50.
[26]鲍红.书店也是图书馆[N].人民日报,2018年1月18日.
[27]吴建中.新时代 新课题 新作为[J].新世纪图书馆,2018(2):11-14.
[28]王婷婷.社区图书馆信息资源构建及其服务应用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2):48-50.
[29](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