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理论研究

一、阅读理论研究

(一)阅读理论研究体系构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

把阅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阅读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构建起了一个中国阅读学理论架构。国内一些学者致力于把阅读研究建设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学”这一名称。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1982—2015年的国内学者关于阅读学论著有近300部,代表性的研究著作有:高瑞卿的《阅读学概论》(1987年),胡继武的《现代阅读学》(1991年),张必隐的《阅读心理学》(1992年),洪材章的《阅读学》(1992年),黄葵和俞君立的《阅读学基础》(1996年),曾祥芹的《阅读学新论》(1999年),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的《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2013年)等。北京大学的王余光和南京大学的徐雁,被学界称为“北王南徐”的全民阅读推广名师。王余光(2014年)提出“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徐雁(2016年)提出“大阅读”理念:一是精读一本好书,唤起读书之乐;二是多读名人传记,汲取人文精神动力;三是“读无字书,悟有字理”[28]。这些研究成果搭建了阅读学的基础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阅读原理和技巧等理论架构。

(二)主要理论著作

1.阅读学研究。高瑞卿的《阅读学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和马登龙的《阅读概说》(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对“阅读学”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认为阅读是人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随着阅读学研究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阅读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董味甘的《阅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郭宏安的《重建阅读空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王继坤的《现代阅读学》(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胡继武的《现代阅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曹祥芹、韩雪屏的《阅读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钟晨发的《读书学导论》(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黄葵、俞君立的《阅读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对阅读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阅读绝非无思想、无个性的有声语言的阅读行为,是有无边的视阈、丰富的语域、无穷的引力和长久的活力。曾祥芹、甘其勋、王继坤的《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在近20年汉文阅读学研究基础上,就阅读主体、客体和读本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构建了汉语阅读学理论体系。王龙的《阅读研究引论》(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龙协涛的《文学阅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努力把中国传统阅读与西方阅读理论进行融合,构建出文学阅读学的理论面貌。

2.阅读教育研究。刘守立的《阅读教学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提出学校阅读教学应当入心入脑。张颂的《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和王松泉的《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是集阅读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了阅读教育的历史现象。韩雪屏的《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系统地对当代阅读教学进行了历史回顾、视点演变、趋向前瞻等。曹明海、宫梅娟的《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旨在立体地阐释语文阅读理论在构成多重层次面阅读活动上的积极作用。王继坤的《现代阅读学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是面向新世纪的我国第一部阅读学的高校教材用书,丰富了阅读教学。韦志成的《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论证了中学生阅读能力标准,提出了崭新的感读、解读、品读、习读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对我国现代阅读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曾祥芹主编的《文章阅读学》(大象出版社,2010年版)在审视中外母语教学法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切实可行的文章阅读,认真分析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等等。

3.阅读心理学研究。赖国强的《阅读心理漫谈》(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从心理学视角探讨阅读。张必隐的《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讨论了有关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模式。同时,对阅读中的理解监控以及动机、家庭和学校对儿童阅读活动的影响做了研究。闫国利的《阅读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是“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书系”的一种,是一部关于阅读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专著,内容主要涉及阅读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阅读能力发展的测评、字词认知的发展研究、句子认知和语篇阅读的发展研究、课文阅读的发展研究等方面。

4.阅读史研究。曾祥芹、张维坤、黄果泉的《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将中国古代阅读分为先秦时期的开创期、秦汉至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至两宋的成熟期和元明清的高潮期四个阶段。戴联斌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新星出版社,2017年版)认为,阅读史的研究就是书籍史的研究,中国古籍的浩繁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阅读史任务任重道远[29]。徐雁主编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海天出版社,2011年版)通过梳理传统阅读理论和总结阅读推广经验,为阅读推广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的《阅读推广:理念·方法·案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阐述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阅读学会(IRA)、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三个相关组织的构建和主旨;编译了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韩国有关部门从事阅读推广的实践经验;叙述了图书馆、幼儿园、民间阅读推广的内容。徐雁、李海燕的《全民阅读知识导航》(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通过家庭与校园阅读推广的成功案例,为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一份知识指南。王余光的《中国阅读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对中国阅读历史的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是近年来中国阅读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就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坚信了解答。许金晶的《领读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通过对主要城市里十六家风格和形态各异的读书会的案例介绍,展现读书会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状况,进而呈现阅读推广的内涵所在。李海燕、聂凌睿、张思瑶的《构建书香社会:人文精神的可持续与社会书文化进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围绕阅读推广活动,对阅读的文化认知、书香社会构建的现状、历史及解决之道进行了阐述。

5.阅读方法研究。关于阅读方法的研究著述较多,这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中国人热爱阅读的习惯息息相关。主要代表论著有:张之的《读书的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孙德谦的《古书读法略例》(上海书店,1983年版),蒋成瑀的《阅读入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李昂的《读书方法探寻》(长征出版社,1983年版),王继坤的《读书方法种种》(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柯夫、倩青的《读书方法十二谈》(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顾晓鸣的《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之的《名人读书百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黄岳洲的《阅读指导》(语文出版社,1986年版),夏兆亿、佟士凡的《中学生阅读指导》(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楮江的《书·读书·读书术》(希望出版社,1987年版),牛耕的《读书方法纵横谈》(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程汉杰的《高效阅读能力训练》(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年版),蒋成瑀的《阅读艺术系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卿家康的《阅读与阅读艺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赵伯英、韩忠政的《阅读技巧》(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卿成的《阅读方法指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李佐贤、袁晖的《读书方法百种》(开明出版社,1991年版),柳文华的《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与提高——分段分层方法训练》(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曾祥芹的《阅读技法系统》(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余文才、沈慧等的《高效阅读》(上、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朱逸、朱洁淮的《分步阅读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余光、徐雁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周金林的《导读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王余光的《名著的阅读》(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李维鼎的《阅读的方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赖瑞云的《混沌阅读》(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聂震宁的《阅读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版)等等。这些理论著作通过对人类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目的的梳理,对各种阅读活动、阅读现象及阅读方法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阅读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好的阅读方法应该宣传推荐,与读者充分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