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系统功能
(一)“阅读+”的系统功能内涵
这一阅读运行体系将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社会创新体系,通过全民阅读战略推进,完善全民阅读的条件,建构社会阅读的机制,调整公众阅读的状态,使系统功能趋于稳步运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阅读运行系统的出发点基于信息生态圈理论,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这样阅读运行体系作为系统就自然带有了整体协调性与开放流动性等特征。
2.阅读运行系统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社会文明进步、各个系统的协调稳定和创新持续发展,但其具体的目标乃是为“阅读+”所特有的,即促进终身学习与社会创新。
3.阅读运行系统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认为只有通过均等化服务方式才可以达到人人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阅读+”系统的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
4.阅读运行系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原则比较集中地体现了“阅读+”系统的特色,例如,知识管理、信息获取、创新发展的新方式,以政府引导为主、以人为本、阅读推广为辅的原则等。
5.阅读运行系统尤其强调阅读推广,即强调身处这一体系中的组织与个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耦合”,即只有更多地发挥政府主体倡导作用,才能够进一步释放读者的阅读潜能,从而达到阅读推广的最佳效果。
(二)“阅读+”的系统运行支撑
1.推广体系。“阅读+”的推广体系包括读者推广和组织推广两大要素,读者是阅读的主体,离开了主体要素,阅读体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阅读兴趣和知识学习是阅读的基本单元,是阅读推广的起始源头,是孕育阅读增长点的沃土。现代阅读体系呈现多学科交叉、渗透和高效综合的发展趋势,新的阅读模式不断产生。因此,构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读者和阅读推广机构∕推广人是“阅读+”社会体系建设的核心。
2.支撑体系。“阅读+”社会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阅读管理平台和公共阅读平台两大要素。(1)阅读管理平台是阅读的基础,它的根本性任务就是要整合、集成已有的优势,在一个更广阔的科技应用背景下建设具有推动全社会阅读的平台,实现阅读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发挥社会综合优势的新型阅读组织结构和“开放、流动、共享”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社会阅读活力,提高科技在阅读中的应用。(2)公共阅读平台是“阅读+”体系建设的关键,它的职能是把握全民阅读需求趋势,充分利用已有阅读资源,提供阅读服务,拓展阅读渠道,建设阅读信息系统,它的建设目标与阅读管理平台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提升全民阅读水平、推动阅读发展。
3.保障体系。“阅读+”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阅读政策顶层设计和公共阅读空间保障两大要素。阅读政策顶层设计的主要功能在于进行文化体制和文化机制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构筑有利于阅读的管理模式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使社会阅读系统得以高速运转。公共阅读保障体系的职能是通过完善、高效的阅读服务,解决读者的阅读条件与阅读内容获取条件,使读者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投身于阅读活动之中。阅读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可以分为基础保障、初级保障、中级保障和良好保障四个层面,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已经进入初级保障阶段,即全民阅读战略环境下,少数民族阅读在理念、内涵、目标、路径、模式等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见表8-3)。
表8-3 处于不同阶段的阅读保障建设内容

4.技术体系。技术发明创造往往是社会阅读变迁的先导和源泉,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信息革命分别带领我们走入了纸质阅读时代、书籍阅读时代和数字阅读时代,阅读载体的变化,往往能够带来难以估量的价值,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阅读历史进程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变,手机的发明便是对此模式的绝好阐释。在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技术成了社会阅读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而成为今天社会阅读的重要源泉之一,甚至技术的变革能力促使它要求阅读服务、阅读载体、阅读制度的创新和图书馆组织的变革,从而推动阅读服务结构发生重要的创新式的变化。
(三)“阅读+”的社会系统构建
1.全民共同参与的阅读模式。“阅读+”社会的结构不仅是科技推动与图书馆推动的合力,而且是各种社会成员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的共同建构的,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书店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知识传播、社会发展、信息开发、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等主题之间进行互动。从社会阅读这个角度来看,社会阅读体系是参与者的社会建构,包括三个方面:(1)宏观层面:法制建设、服务体制、社会制度、教育水平及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特别是社会阅读体系各主要社会目标的均衡。(2)中观层面: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书店、单位图书馆∕室之间在阅读推广的各环节上合理布局,特别是基础阅读设施建设方面的均衡配置,如社区图书馆∕室、基层文化站、农家书屋的建设。(3)微观层面:读者、出版社、信息传播者以及文化管理者之间的社会共建。显然,社会共同参与的阅读模式更强调社会各个成员或组织作为阅读推动力量的作用,将社会中的各要素互相合作的行动者作为形成社会阅读模式的主要力量,并以此作为该社会阅读模式的重要标志。让每个要素参与社会阅读体系的良性运行,人人拥有阅读的自主能动性,这是“阅读+”社会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阅读体系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和表现。
2.图书馆推动下的阅读服务模式。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阅读资源配置具有天然的优化功能。因此,也能够调节阅读需求和供给。就社会阅读体系而言,其作为公共服务阅读供给一方的图书馆应社会需要而动,提供阅读产品和阅读空间。从理论和实践的双层角度来看,图书馆对于社会历史进步的杠杆作用明显,鼓励各个层面、各种体制的图书馆发展,客观上能够促进全民阅读本身的发展。但纯粹的图书馆推动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开”,仅仅依靠图书馆来进行阅读推广还远远不够。而强调图书馆的阅读功能、把握因社会阅读需要而带来的促进阅读发展的契机,同时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预见性,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图书馆所要达成的目的。图书馆作为信息、知识、文明的载体,会给公民提供一个文化、休闲、学习的场所。当阅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将逐渐得到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气息也会有所增强。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图书馆带来的阅读体验和学习氛围,是他们愿意来此的主要原因。尽管图书馆的舒适程度远远比不上家中,但却少了一些嘈杂,多了一份清净。许多人都有体验:在家里学习,一会儿就想玩手机、看电视、吃东西,要不就是父母嘘寒问暖,自己很难专心看书。而在图书馆中阅读,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大家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那就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