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信息行为研究
(一)信息行为学的形成
信息行为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其间含有大量的象征性符号、语用理论、系统理论、解释学、建构理论、人类学、心理学、人种学、语言学、情境学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观点与方法。信息行为理论是图书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议题,1948年英国皇家学会召开的国际科学情报会议上宣读的两篇论文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篇题为“关于科学文献使用调查的初步分析”(Pernal),另一篇题为“混乱与科学信息的使用”(Urguhart),这两篇论文成为信息行为学形成的奠基石。信息行为学也是研究读者阅读行为理论的基础,可以形成有一定深度的研究结论,在用户阅读作用日益突出的环境中,这种研究思路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就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内容。许多学者对信息行为研究进行了拓展,如1976年E.Garfield提出了“信息偶遇”的概念[9],P.Wilson提出了“意外信息获取”的概念[10];1995年Sanda Erdelez发现用户有预期外和意外发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信息的现象[11]。1983年,J.Krikelas提出了“随意的信息收集(casual information gathering)”概念,把信息搜寻过程分为惯例型和时机型两种。对于用户的信息行为,一些学者也给予了自己的解释,如C.Toms把信息行为定义为用户在查找信息过程中获取没有预先检验的有用信息的活动[12],P.Lewicki等认为信息行为使得潜意识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13],等等。
(二)信息行为学研究系统化
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概念于1960年提出,是信息用户发现、跟踪、搜寻、查询和满足信息的一个行为过程,以达到解决问题,降低信息“不确定性”的目的[14]。曼泽尔(Menze,1966年)对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了分类。佩斯利(Paisley,1968年)提出,影响信息查询和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有文化、政治、法律/经济等系统和正式系统等十种类型。加德纳(Gardner,1985年)认为,信息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的边缘性学科。拜纳姆和摩尔(Bynum&Moor,1998年)认为,在信息系统、人工智能、信息检索、用户研究等领域中,都需要通过信息行为分析,找出人与系统的交互及影响因素。美国学者威尔森(Wilson)认为,信息行为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基础上的所有人类行为的总和”,由于这一定义的概括性,而使其为更多学者所引用。如斯品科(Spink,2005年)、寇尔(Cole,2005年)、卡森·唐纳德(Case,Donald O.,2006年)等认为,信息行为研究可以观察到用户搜索信息的痕迹[15]。舒曼(2017年)则将网络信息行为分为分享、表达、诉求、讨论和关注五种类型[16]。
(三)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
1.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行为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Neisser)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是认知心理学形成的重要标志。1996年8月,在美国著名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克(Saracevic)的倡导下,第一届“基于情境的信息搜寻行为(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国际会议召开。会议以“信息系统中个人及社会/集团的知识、目标、意向、兴趣、经验与信息需求和信息利用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为议题,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行为心理特征。这是从认知心理角度研究信息行为的重要标志。
2.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信息行为研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基于社会心理学的信息行为研究,是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的实际观察与实验研究。弗洛里迪(L.Floridi,2002年)认为,有些表面上没有得到注意的信息行为,对决策者有决定性影响。如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生活常识,不是有意识的信息获取行为,但对个体的社会生活决策却具有重要意义[17]。斯品科(Spink,2005年)对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了分类,寇尔(Cole,2005年)提出了关于“数据—信息—知识”的信息认知模型。
3.基于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威尔森(T.D.Wilson)认为,信息行为是用户在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搜索、信息搜寻等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信息接收的一系列行为总和。佩迪格鲁(Pettigrew)从用户信息需求角度出发,认为信息行为就是信息用户在信息搜索、获取、使用、利用过程中的行为。布劳(Peter M.Blau,1964年)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的角度出发,解释了用户的信息共享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的行为[18]。美国研究者Teresa Griffin和Deb Cohen于2007年发现,大学生们喜欢简易便捷的网络搜索引擎,很少使用高级搜索[19]。英国历史学家乔纳森·罗斯认为,通过阅读,文本的思想可以影响读者思想的改变。英国学者詹姆斯·拉文认为,如果将阅读行为放在各种理论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阅读行为与阅读活动之间的关系。凯文·夏丕认为,研究阅读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关注读者的主体作用。自20世纪70到80年代起,福多的心理语言假说和塞尔的意向性研究被引入信息行为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态度—内容”的意向性结构[20]。N.Ketherine Hayles认为,信息作为一个整体从其沉浸其中的特质形式中分离出来,被重新概念化,成了一种理解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模式[21]。
(四)国外阅读行为研究动态
信息行为研究领域正在向纵、横两个方向扩展:1.从纵向上看,信息行为研究受进化心理学、进化人类学、进化生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开始注重历史。从不同用户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角度来研究信息行为的形成、偏好及特点。2.从横向上看,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信息行为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用户作用日益突出,尤其在数字化的环境中,由于用户的社会角色不同、信息需求不同,进而形成了用户信息行为的不同。不仅为信息行为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同时,这种研究和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地与读者行为研究联系在了一起(见图2-1)。

图2-1 国外阅读行为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