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的多极化
(一)以技术为支撑的应用环境
1.阅读空间随着技术发展而拓展。为了不断保持阅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必须不断深化和扩展出版路径,印刷方式从竹简刻字、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竖排式排版、横排式排版、铅字排版、激光照排发展到电子扫描、电子排版等。可见,印刷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在自我更新,而印刷方式的变化又促进了阅读方式的产生[15]。新阅读方式的出现,不只是学术界的讨论很热烈,或多或少都转换为了图书馆学理论和阅读制度安排。当特定印刷类型成为阅读范式,就会以此塑造阅读方式的认知模式(见表11-1)。
表11-1 阅读维度空间的表现形式

2.年轻人是技术应用的最主要群体。尽管每一时期印刷革命引起的阅读方式的热点和重心有所不同,但阅读方式总是往前不断演进、补充、完善的趋势并没有改变。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所开展VR+阅读推广的VR+直播、VR+游戏、VR+教育平台、VR+出版、VR+智能手机等基本路径,能够缩小知识势差,促进人的全民阅读发展、提升儿童阅读素养[16]。据《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统计,2017年我国人均阅读电子书数量为10.1种,纸质书为7.5册,在近4亿人的数字阅读用户中,青年占70.9%,中年占27.3%,老年占1.2%。喜马拉雅FM、蜻蜓FM、凯叔讲故事、豆瓣时间等知名内容付费平台,以音频、视频为主,全方位包含了商业财经、亲子教育、情感生活等众多知识维度的综合知识服务平台[17]。亚马逊中国携手新华网发起的2018全民数字阅读调查显示出“纸书电子书一起读成为主流”“有声书市场发展空间大”和“电子阅读有效提升阅读总量”这三个趋势。有声书仍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年龄段看,“50后”“60后”和“70后”比其他年龄段的读者会较多接触有声书。数字阅读呈现出年轻化态势,从年龄段来看,“90后”“00后”相比其他年龄段付费购买电子读物的占比更大[18]。
3.经济发展带动网络阅读。按照收入、用户数和内容数量等指标,国内排名靠前的网络文学平台为阅文集团、中文在线、掌阅科技、百度文学、阿里文学。其中,阅文集团、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在线三家网络文学企业已独立上市。在当前作家市场中,阅文集团依然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旗下作家数量占到整体网络文学市场作家数量的32%左右。据了解,截至2017年6月,阅文集团拥有640万作家和960万部文学作品,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1.92亿人,作家数同比增长21%,体现了其资源的强大竞争力,形成强大的马太效应,集团在渠道方面的绝对优势,为公司聚集了庞大的网络文学作家,而“双王”格局或将加速公司对行业的渗透。中文在线和掌阅文学位列第二梯队,作家数量占比分别是10%和8%,中文在线拥有超200万的网络原创作者,据2017上半年财报显示,旗下网络文学平台17K小说网用户总数在5000万以上,新增作者超30万。百度文学和阿里文学虽有百度和阿里作为渠道后盾,但是在作家和内容方面暂时落后,作家数量占比仅有3%与2%左右[19]。
(二)数字阅读让文化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
数字阅读总量体量巨大,不同读者倾向于不同的阅读板块,数字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多来源的阅读内容。数字阅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阅读中信息的自组织和再结构,数字阅读可以应用大数据进行读者的阅读分析,如登录习惯、个人兴趣、阅读偏好、爱好信息等,通过对此信息的分析,深度挖掘数据资源,实现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为读者带来更优的阅读体验。随着5G网络的应用,万物万联的5G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人类阅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深刻变革[20],必将带来新一轮的阅读体验革命,一方面,数字阅读体验科技推动阅读的感受;另一方面,新的沉浸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不断为读者提供新的视听体验,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视听享受。技术决定了未来的传播形态,未来的传播形态朝着泛网络化、泛媒介化、泛数据化、泛智能化、泛可感化的方向发展[21]。近年来,数字阅读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发展。它明确拓展了“确立任何载体”的规律、过程及趋势的可能性,这些规律、过程和趋势能够必然地或“理性地”导致阅读方案的充分实现(见表11-2)。
表11-2 2016—2018年数字阅读活动中出现的科技热词

新型知识服务平台和知识服务方式的出现,是以社交知识服务平台为主的,包括在行、知乎、分答、得到、问咖;有课程汇聚平台,包括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喜马拉雅、YY课堂;有垂直领域培训平台,插座学院、三节课、创业邦等;有社群型的阅读学习平台,包括十点读书、有书、樊登阅读会等。阅读的内容和形态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阅读内容的生成模式发生重大转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渗透到阅读工作,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一定能给阅读带来更新、更大的改变[22]。
(三)技术形态不断升级
1.技术应用不断由低向高升级。发达国家的图书馆管理已经使用人工智能多年了,如从咨询编目方面的语言处理、词语构建和信息检索[23],到机器人借阅、机器人库存,再到机器人辅助教学、图片影像处理等[24],都充分说明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深度应用。但对人类学习与记忆、视觉等多种认知功能的建模来说,要真正实现认知功能的模拟还有很大鸿沟需要跨越。阅读载体的变化进而引领大脑的计算机生物化模拟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全新数字阅读理论将应运而生。在自然生存法则面前,许多化石可以证明,生物演化并没有目的性,并不存在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进和退都不失为一种好选择。但对于人类来说,恰恰相反,人类对于知识的追求有着极强的目标性和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2.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阅读。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技术吸纳,让更多的载体参与阅读,参与阅读竞争。数字阅读获得普遍赞誉的过程,有其独特的成功逻辑。能够赢得最广大的群众喜欢,是因为牢牢抓住了社会中下阶层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今天的信息加工费用低廉,让普通消费者可以享受只有富人才能够享受的各种信息服务,信息革命引起的颠覆程度可能超过了工业革命[25]。因此,数字阅读发展过程中的蓝领阶层、低收入人群、文化程度不高者的使用率较高,数字阅读又选择了一个符合一般群众追求的阅读路线。因此,这只是一次在世人看来不太正常的阅读,特别是此类阅读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阅读的“危机”。恰恰相反,这充分体现了技术支持下阅读的高度竞争性和不确定性。这是阅读的进步,而不是倒退。如果阅读只是少数社会精英们的事业,阅读的吸纳程度和吸纳水平必然有限。数字阅读快速发展,与其说是信息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阅读的包容性在增强。数字阅读由难到易,“飞轮效应”的理论(即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化为推动力)正支持了这一点。这时,无须再费力,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且不停地转动。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人脑至少在数万年以前就已经进化出所有的类似互联网功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将帮助神经学科学家揭开大脑的秘密[26]。数字阅读在开始时往往不易操作,但大家熟悉之后则能通过它进行拓展和积累,为形成自己的阅读体系做好了准备。一旦熟练之后,那么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进而形成习惯。
(四)数字阅读是阅读发展的历史机遇
数字阅读能够大幅提高阅读力,主要是阅读载体结合多媒体、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该技术将带来信息革命之后的新一轮生产力革命。按照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阅读的成熟将把人们从低效阅读(阅读力)和脑力思考中解放出来,传统的阅读模式将因此发生变化。1.数字阅读可能会重塑现有的社会阅读体系架构。一些技术将释放出巨大的技术红利,迈入新一轮阅读变革。毫无疑问,数字阅读这样的历史机遇应该不会是昙花一现,这个以技术主义理念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阅读秩序正在解决人们阅读的问题。在数字阅读全面崛起后的今天,数字技术持续存在,并且正在回应人的阅读发展需求。例如,微信的大规模使用需要改变现有的文章编辑、内容范围和阅读观念,更新读者和文化管理者的理念。数字阅读将催生知识能力的变革。知识的快速传播将大幅降低经济成本、减少一般大众与知识精英的知识差距,也会重新定义知识的形态[27]。2.技术发展存在着诸多风险。数字技术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包括数据伪造风险,即运用技术手段在内生成大量伪造的图像、文件、音频和视频,这些伪造信息难辨真假,经由互联网传播后可造成灾难性影响;法律和道德风险,国际社会目前还没有对数字阅读做相关规定,信息技术并非绝对客观中立,其相关程序参数是人为设置的,背后反映了设计者的主观想法,信息自动抓取是否有能力做出客观判断存在较大争议,此类信息抓取很多时候与法律规则和社会道德体系存在冲突;纸质阅读冲击问题,数字带来的冲击上升可能造成持续性纸质阅读率下降,分化阅读群体,继而引发社会动荡,富人将更有条件获得新科技带来的阅读益处,这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引发数字竞争,目前数字平台的规模正在呈指数级增长,阅读平台成为阅读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这可能引发各文化企业的激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