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阅读推广创新活力明显不足
民族地区的阅读推广创新活动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总体阅读推广创新活力仍显不足,创新活动仍局限于少数公共图书馆或节假日。同时,创新效果的不突出抑制了活动类型,不同部门间的创新表现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1.创新活跃度仍然不高。创新活跃度明显落后于深圳、苏州、北京等发达城市,创新的投入强度和社会产出效果也相对落后。公共图书馆创新水平不高,“走过场”的创新居多。多数图书馆或缺乏原始创新,或处于阅读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或相关场地、活动规模受制于客观因素。
2.不同规模、不同单位、不同行业间的阅读推广创新表现差距较大。大单位或行业的创新活跃度和阅读推广效果均好于小单位或小行业。多数单位的阅读推广能力进入爬坡、攻坚阶段,补“短板”经历了数十年之后,已逐步积累了成本创新、追赶决心、模仿学习、集成创新等多种能力,但在原始创新、开放合作、民族文化成果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不仅如此,少数民族阅读推广人才匮乏、推广成本居高不下,更成为阅读推广能力升级的重要瓶颈。
3.创新水平整体相对落后。阅读推广创新动力不足,不仅影响阅读推广效果的提升,更不利于后续活动的开展。尤其对阅读推广创新能力积累不足的单位而言,投入创新不一定能顺利获取较高的社会效果。此外,一些阅读推广机制的扭曲,如商业氛围浓郁、为某一活动投入过大或一年中集中一两天活动等,也会降低创新活动的潜在收益。
(二)阅读推广创新面临多重阻力
1.阅读推广创新成本高。阅读推广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稳定的创新投入,但过高的创新成本会让推广单位难以承受,推广力度难有突破。对民族地区而言,造成阅读推广成本高的原因不仅在于公共服务基础薄、门槛高、难度大,还在于民族文化创新不足,也与一些公共补贴或阅读引导的实际执行效率不高、带动效应不强有关。同时,涉及阅读环境建设、阅读推广体制、民族文化保护、阅读市场培育等方面的多种制度成本也会增加阅读推广投入的隐性负担。主要原因既受制于阅读推广单位自身的“后发劣势”和对民族文化了解的不足,阅读推广创新外部环境不佳,机制扭曲,降低了创新活动的潜在效果,各要素在不同部门间的配合失衡。阅读推广创新成本主要体现为研发成本,也涉及创新活动相关的财务成本、制度成本以及各种形式的机会成本。
2.阅读推广机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西部少数民族阅读协同发展过程中,仍需解决一系列发展难题。(1)多以汉语推广为主,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推广的较少;(2)创新方式上,存在内部与外部的合作不足,单位之间、民族之间、馆际之间组成推广联盟的不多,创新链上的伙伴选择比重普遍较低;(3)依靠少数民族阅读推广人实现阅读推广。文化资源协同具有一定独特性,国内外经济协同发展案例较多,但具体到文化协同发展的案例较少。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对适宜的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随着民族地区针对少数民族阅读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把民族文化传承真正转化为阅读资源,这是民族地区阅读推广层面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理论上讲,如果将阅读推广活动向一些行业组织或社会中介组织转移,这既可以减少很多管理环节,防止管理链过长造成管理扭曲,也可以使社会组织更为便捷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