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阅读研究

三、少数民族阅读研究

(一)少数民族学生阅读

王育珊(2007年)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一至四年级白、彝、藏、傣、纳西、拉祜、景颇、苗、佤9种少数民族本科生的课外阅读调查,发现他们的阅读行为呈现很强的被动性[50]。库尔班·阿吾提(2008年)认为,随着新疆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新疆教育系统的施行,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路径是课堂阅读,通过老师的阅读指导,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能力[51]。杨德明(2008年)通过对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高中一年级的50名维吾尔族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是汉语类读本,占到了72%;有42%的少数民族高中生偶尔做阅读笔记;课外阅读缺乏计划性,十分随意;许多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往往采取猜词意、跳过障碍的方式来处理[52]。阿米娜·阿力木哈孜(2008年)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接受互动式阅读,这与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息息相关[53]。黎强(2009年)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平时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这对阅读汉语文本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一些学生甚至连一百字的文段也读不懂,作文更是不知所云[54]。班振林(2009年)认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中普遍存在汉语基础知识薄弱、汉语词汇量积累较少、文化知识欠缺、课外阅读量太少、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问题[55]。艾斯卡尔·买买提(2009年)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对汉语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才会有阅读的自信心,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56]。常建华(2010年)认为,宗祠是明清时期少数民族教育的文化载体和活动场所,有着深厚的思想观念基础,如在宗祠内的社学、义学建设,对阅读启蒙有着积极意义[57]。谭荣杰、谭黎、易红(2014年)调查了湖北民族学院23个少数民族983名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有自己的特点,但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二是数字时代背景下,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心境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阅读动机中娱乐消遣占比过高,求知占比过低,表现出一种慵懒阅读心态;三是民族文化对阅读没有什么影响,其原因是他们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已经形成共性[58]。杨翠萍(2014年)对青海各民族自治州民族中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少数民族中学生在阅读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外读物严重匮乏,总体阅读现状不容乐观[59]。李斌(2017年)认为,古代少数民族阅读体现在家族家训中的传导,寄托着宗族士绅的人生理想,对家庭阅读的延续有一定的影响[60]

(二)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推广研究

蔡家意(2017年)就湖南图书馆分龄分众阅读推广模式进行了分析:一是对阅读内容的细分,细化为类型化阅读和专业性阅读;二是按照年龄进行细分,也可以按照职业进行细分,以此开展个性化阅读推广[61]。何秀梅(2017年)调查了广西高校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阅读推广的情况,发现微信普及面广,利用微信进行阅读推广作用明显[62]。赵生让(2018年)通过对贵州阅读推广的分析,认为由于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文献、人员等方面资源不足,贵州阅读推广模式主要分为合作模式和扶贫模式两种,合作模式是以图书馆为主体与企业进行的合作,扶贫模式是以发达地区帮助贫困地区的“扶贫模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