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因与现实困难的叠加
(一)少数民族阅读障碍的历史原因
西部少数民族历史上没有形成“阅读型传统”,所谓“阅读型传统”的形成至少应该包括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没有历史断层的行政管理、传统阅读理念的传承、厚重的文化积淀四个方面的因素。这些条件少数民族都不具备,尤其是在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人口迁徙等因素影响下,少数民族缺乏稳定的社会化阅读基础,也就没有养成阅读习惯。西部很多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流动性较强,时间宽裕,尤其到冬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户外活动,坐在帐篷里自我娱乐,这也是少数民族喜欢文化艺术的原因之一。如西藏藏族、云南佤族等都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对于阅读整个民族认识不高。然而,从今天的数字阅读环境来看,多场景、移动式、文字+音乐+多媒体演示等的阅读环境,类似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体现出了一种“创新”“活泼”的精神面貌,少了规矩,多了民族特色,阅读中也往往充满了想象力。很多少数民族的阅读需要民族文字、民族语言、特色纸张以及一定的环境等多种因素来形成,缺失这一阅读特征,民族文化阅读传承就走样了。
当前,民族阅读必须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攻克新难关,阅读才能得到改善。少数民族大多数都居住在中国的边疆地域,阅读行为的“薪火相传”方式普遍不足,阅读氛围也缺少生机和活力。今天来看阅读障碍的形成,有两点较为实际的问题:一是社会导向不明。前些年,那些所谓的“混得好”的人,都没文化,不学无术,但胆子大、什么都敢干,投机之后,发财了,成了榜样,所以,“读书无用”流行起来了。书没人读就没人出,想读的人没书读,没有可读的,出书的就更少了,恶性循环。不读书,连常识的认知都没有,简单的思维都没有,别人说什么信什么,所以,被骗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不读书,已丧失了思辨能力,没有了常识能力。二是读书没有读出“黄金屋”。应该细读、深思,认真揣摩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含义,体会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择其精华充实自我。光读书,不思考,会成为另类。三是代际阅读差异大。现在不读书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家长自己就不读书。中小学老师除了参考书之外不读别的,大学老师可能也不读什么书,不读书可能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
(二)阅读推广是阅读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
地理环境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多位置偏远,对当地经济发展极为不利,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制约了阅读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人口数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文化发展,民族地区人口较少,从而文化动力比较薄弱,但人口少负担也轻,实施精准扶持,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葛丰交等人通过对新疆锡伯族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的调查,发现锡伯族对汉字识读“完全没有问题”的占62.8%,“基本没有问题”的占21.4%,两项合计达84.2%,虽然被调查的锡伯族人的汉字识读能力较好,但汉字阅读难度仍然较大[4]。根本原因还是手机阅读习惯不需要进行培养,这深刻揭示了阅读生态环境的形成,即阅读习惯赖以形成是有条件的。阅读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阅读的代际分化,信息社会的阅读观使人们喜欢创新,尤其喜好新科技基础上产生的新阅读载体。因此,应面向社会推荐全民阅读推广中心和全民阅读推广人,通过推广中心和推广人的良好服务,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阅读,分享阅读经验。一是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常年向市民或阅读团体提供阅读服务的文化场馆、学习型单位、民间文化社团及群众性文化组织以及创办有品牌阅读栏目的新闻媒体和数字网络阅读平台等。二是挑选具有较高素质的专(兼)职阅读推广人,在相关学科或某个领域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备一定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经验,能够在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参与和推广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书刊佳作诵读会、“书香·月读分享”、“阅读马拉松”和读者见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