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程中的数字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二、阅读过程中的数字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数字阅读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阅读应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的认同及对本民族文化信息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指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及对各个民族文化信息的阅读,第三个层次是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及对中华文化的阅读。当三个层次的民族文化认同及阅读相一致时,增强各民族自我文化认同和民族阅读,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信息技术使得人与物体之间的“对话”或“沟通”的“泛媒化”倾向[15]。民族文化阅读表现出整体意识、全局意识,保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丰富的阅读渠道以及强大的内容资源是少数民族数字阅读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如以当当、咪咕为代表的数字阅读大机构,都构建了覆盖全国的经营网络。如果说读者资源是平台的竞争之本,那么各项专业竞争能力就是竞争力之“源”。

1.阅读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综观数字阅读竞争力的构成以及和行业的发展历程,数字阅读平台的专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四大能力:(1)内容提供能力。内容提供旨在为读者提供投阅读服务,为市场创造阅读资源;(2)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是连接平台和读者的桥梁,是实现阅读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平台的专业服务最终都表现为多样化的阅读产品服务体系上;(3)科技支撑能力。信息科技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也正在不断改变数字阅读业务模式和竞争格局,今日头条等都相继宣称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其每天的阅读内容都是海量信息中的智能抓取;(4)推广拓展能力。拓展能力的核心反映的是数字阅读推广能力,具备阅读推广能力应当是数字平台区别于其他类图书馆机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阅读转型过程中,技术性特征十分明显,信息社会的特质影响了阅读发展的趋势,数字阅读进一步拓展了少数民族阅读空间。

2.阅读内容丰富多彩。阅读的旺盛生命力还体现在,其具有一套自我修复机制,即“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阅读的规则和制度的能力”。正是这种有力的自我修复机制的存在,使得其不会轻易衰落。如,用数字阅读来弥补传统纸质阅读的不足,用技术手段来修复纸质文本的参与性不足,用多媒体演示来弥补传统纸质动态性的不足,强调快速便捷来弥补传统借阅的不足。这些都是阅读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体现,正是因为其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阅读本身才值得创新,有效的阅读机制也才能够更好地规范现实运作,阅读的大众性也才会不断增强。丧失了这种自我修复能力,阅读的生命力恐怕也将大打折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不断发展,深深影响着图书出版领域。数字阅读增加的不仅是文本数字化,它还有多媒体、阅读互动、电子游戏、虚拟现实等带来的多样化体验,并且正在挑战着新的发展路径,这个挑战源于技术层面。实质上,数字阅读是一场技术革命,在某些方面重新定义了阅读规则,新材料、5G、电子信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并且持续在相关阅读产品上进行创新,未来数字阅读将更人性化、便利化,不断围绕自身优势,走出阅读创新之路[16]

3.数字阅读正在逐渐被接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类社会进入新世纪以来,向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都在快速拓展数字阅读的平台、经验和技术。如,手机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阅读载体,不能说最好,至少也是最便捷的阅读工具。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地发展数字阅读,尽管具体发展程度不同,数字阅读也不再只是和传统纸质阅读对立的问题,二者也在强调要发展互补性。数字阅读被广泛学习,纸质阅读也在建立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模式。阅读不仅没有衰落,而且正在被世界上更大范围的国家和地区学习、吸收、借鉴和推广,这是阅读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数字阅读的普及是不是导致了传统纸质阅读的衰败?恰恰相反,数字阅读反而开启了阅读内部的新生和强大,阅读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4.未来的西部少数民族公共阅读服务趋势。主要体系将呈现三个方面:(1)阅读服务供给范围不断拓展,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会呈现出越来越社会化的趋势,同时将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协同,打破个人私密或组织服务的边界,读者、内容的提供商、公共图书馆、文化管理部门等的相互关系会越来越紧密;(2)阅读供给将越来越个性化,大数据将科学推送有选择性的、弹性的、适应个性发展的阅读内容。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即便读者没有计划,但智能识别将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推送阅读内容,以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个性阅读目标与阅读价值观;(3)阅读服务业态趋向虚实融合,“互联网+阅读”的数字阅读将不再是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泾渭分明”,而是传统媒体与数字阅读的跨界融合,不断衍生出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阅读服务业态,提供虚(数字阅读)实(纸质遇到)结合的跨界阅读服务,实现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双重阅读服务供给,带来全新特征的阅读空间。

(二)数字阅读对少数民族阅读的拓展起着正面积极作用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喜欢互动,这一生活习惯和数字阅读的特征较为契合。合理的解释是:数字阅读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功能作用:一方面,数字阅读的碎片化阻碍了经典阅读和系统阅读,对纸质阅读冲击较大;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数字阅读往往成为阅读推动力量,这一现象在手机阅读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综观阅读史的发展,凡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工具的应用影响最为直接和最为明显,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因此,数字阅读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数字阅读促进和推动阅读普及程度。以微信为例,大多数少数民族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微信应用程序,微信阅读是重要的阅读内容,主要表现在微信群友中文章的互相推荐和传阅,有的用户由于社交面广泛,其朋友数量也多,朋友圈分享的可阅读文章则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阅读兴趣。由此,人们的基本阅读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由微信阅读引发的阅读兴趣开始进入了一个更高层面的阅读诉求。

2.数字阅读能够有效促进阅读方式的发展和完善。制度并非凭空形成和发展的,往往是在解决社会矛盾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17]。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阅读的普及解决路径主要依靠阅读场所的提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图书馆的建设一直都进展不大,而数字阅读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通过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阅读路径。

3.数字阅读是阅读功能不断分化的产物。综观阅读演进历史,阅读形态一直是围绕着纸张属性展开的,伴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具有文字、声音、画面、动态、互动功能和针对阅读方面的标引、检索、收藏、转发、共享等功能进一步细化完善,传统阅读形态演变成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数字阅读,随着技术进步和数字阅读进步形成体系化,并且越来越成熟、稳定,标准也向着统一方向靠拢,功能上不断形成制度架构,数字阅读终将被接受和认可。

4.数字阅读是阅读形态不断演进的产物。人类社会的阅读形态经历了简牍、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机器印刷、电脑排版等形式,数字阅读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数字阅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文章、BBS、论坛,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进行简单的阅读和互动;第二阶段是QQ、微信、微博的应用,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拓展了阅读功能,阅读互动、阅读活力和阅读兴趣得到极大的释放;第三阶段是刚刚开始的人工智能应用,文章的编辑、推送、汇集靠机器的自动抓取、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存储来进行。数字阅读让人类脑洞大开,憧憬着阅读的美好未来:VR/AR远程互动和视频、戴上“大脑帽”进入虚拟的阅读世界、阅读传感技术的开发、知识生物芯片的植入、超级电脑与阅读意识的下载等等,都越来越接近现实。

(三)数字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向阅读转化

文化传承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个体阅读是在这一情境下的阅读体验,阅读与休闲、悦读、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图书馆,还是书店,强调“悦读”在阅读中的积极作用,也使阅读空间有了一个空前的自由度。竞争性共处将成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这两种阅读方式长期发展的态势。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在数字经济的不断推动下,纸质阅读有下降的趋势,数字阅读的崛起,开启了阅读新方式。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阅读也将进一步虚拟化,可以有效解决阅读资源的全球化配置,阅读的检索成本、交易成本、人工成本将大幅度降低,极大突破了现在传统阅读的场所限制、时空限制,信息流、内容流在网上迅速、便捷、无时空差距地传送。同时,减少了图书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物流、搬运等大量的人力财力支出,极大地节约时空成本,未来将更加智能化,极大提升人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技术改变阅读并不是技术手段简单替代,而是载体的更新和技术对阅读在内容结构产生广泛影响[18]。渐进变革中的各种要素融合其中,它包含了事物由简单向复制、由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或者说更强调了方向性的复杂趋势。技术与阅读是从阅读载体上来改变的,而阅读对技术的影响主要是从应用上入手的。信息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会促成不同的阅读方式。因此,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阅读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伴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阅读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有所改变;另一方面,阅读作为社会实践本身,必然会体现技术要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