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香型社会建设

三、“阅读+”书香型社会建设

(一)“阅读+书香型社会”的建设思路

民族互嵌型社会是现代国家的普遍特征,文化交融是民族互嵌社会的内生动力。

1.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是一个复合概念,一是通过文化来确认人们的民族(或其他群体)归属,二是确认人们对某种文化的肯定和认可[17]。通过全民阅读,实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再造。少数民族是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边界体现,以文化阅读防止境外势力在意识形态上西化中国,对我国进行干涉和控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有效整合各种阅读资源。阅读资源是指由政府或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社区独办或合办,主要通过文献资源为公众提供知识服务的公益性开放场所[18]。构建一个阅读型城市、阅读型政府、阅读型机关、阅读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阅读生态圈,其中每一个阅读圈都是密切联系的,下—层是上一层的基础和保障。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突出创新性,使读者自觉做到“工作阅读化,学习阅读化,娱乐阅读化”,使阅读成为所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建设“阅读+”就是为大众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阅读+社会资源”建设为目标,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创立新的适宜于创新社会发展体系运行的制度,才能保证“四流”(即读者流、图书流、信息流、知识流)渠道畅通,使书有所读、物有所值,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广义上它包含图书馆、文化馆、书店、阅报栏等能够提供阅读的公共场所,以及进行读书交流的网络空间;狭义上它仅指近五年建在街道、社区,可供人们免费借阅书刊、自由出入的新式公共场所。

3.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承方式中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阅读。阅读的最好心态,也是我们增长知识和快乐工作生活的最好秘诀。如图书馆、报刊栏、微信、阅读平台等,同一能级也有强弱之分,整体上是构成一个“阅读能力谱”。定做阅读“菜单”,提升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各种阅读能力,以能力的获得来完善修正学习的内容、工作的方式等。要变量增值“阅读”,凡是历史上的名人,无不阅读图书无数。

4.建立一个适合民族地区学生阅读推广推进的机制。西部民族地区现阶段的文化服务建设尚没有到位,阅读推广对学校的图书馆建设标准、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内容进行考评,激励广大少数民族学生“阅读、学习、再阅读”。不能就阅读面上谈阅读,忽视阅读力的培育,也不能重行政手段阅读推广,忽视阅读体制机制的构建。

(二)“阅读+读者参与”的实施策略

阅读,一个美好的支点,撬动人生中所有美好。如果说时间是生命的刻度,那么,阅读停留在了哪些地方?阅读的本质,是自我教育,终身阅读意味着终身自我教育,一个会自我教育的人,人生步入正循环,累积起来就会发生质变。在民族地区范围内开展大量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阅读活动,从全民性、服务性出发,让阅读促进民族文化发展,让民族精神不断提升、人文气质更加鲜明。(见表8-2)

表8-2 “阅读+读者参与”的读书策略

(续表)

从阅读史来看,阅读的总体理念和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自己要努力阅读”还是起决定因素的内因,而家长老师、图书馆等是起促进作用的外因。多数人读书,都有三个阶段:

1.兴趣形成。通过提高阅读速度,训练理解能力。家庭阅读教育尤为重要,家庭阅读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19],等到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能够被文字感动,自然进入第二阶段。

2.和作者对话。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会沉溺于文字,因为读者会因为领悟到文字的魅力而心生喜悦,有时候甚至会狂喜。这个阶段,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纯粹是为了得到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有的人读了《红楼梦》,才知道原来世上有这样的作者,有这样的文字,极淡的叙述,却渗透浓烈的怀念。从此这部书,就永远放在枕边,随便翻到哪一页,都可以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3.尽量多地消化吸收。积极进取的人,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并且讲究读书方法,早早有意识地跑进了第三阶段。因为他们只会选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的,能够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的书籍。我们都想让自己的世界更美好,读书是为了能拥有这种能力。读什么书有用?每个人的看法可能都不同,但“博、深、雅”的基本原则是一样的。

(三)拓展“阅读+书屋”建设空间

1.建设区域阅读网络。织就一张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遍布城市的“文化驿站”如点点繁星,用它独特的光和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近并融入阅读。而这些城市的文化微阅读,可以慢慢帮人们重拾阅读的美好。

2“智慧书屋”的建设。每个书屋可以结合社区管理因地制宜,或大或小,“智慧书屋”能给人带来家的感觉,是一个轻松、自由、有温度、有情怀的公共阅读空间。“智慧书屋”一般多设在社区群众比较集中的地方,方便群众借阅图书,需要配备阅览桌椅、电脑等设施,方便读者免费阅读、免费上网,为读者阅读提供便利。在城市的城区公共场所建设“智慧书屋”,实现书屋在城区的全覆盖,并将向乡镇(办事处)延伸,确保每个基层乡镇有一座标准化书屋,实现“15分钟社区(行政村)阅读圈”的目标。政府应该将其作为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大大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利用手机上的APP,通过高清摄像头和远程监控系统,便可以对“书屋”进行全天候监控;不仅如此,“书屋”内的智能感应灯还能适时调节光线,智能空调也可自动感应自动调温。

3.流动图书车。比如,举行“大巴童书会”,让孩子们爱上经典、爱上阅读,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车上可以配置可上网的电脑,有效满足了各个群体掌握互联网及新兴电子科技知识及运用的需求。

4.我的书房。以政企合作模式运行的全天候开放的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点,可以根据历史典故、名人故居、出版社、阅读组织等进行命名。

5.“读书会”活动。主旨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由地方图书馆、社会名人、出版社联手,目标是每年举行文化名家、社会名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与读者见面的活动。

6.阅读漂流。加快布局以城镇为区划的行政区域的公共图书馆,向社会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图书馆不能再做“藏书楼”了,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提供制度性保障。社会读书会和社区人员进行组织,目的就是让人们的阅读更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