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设思路

四、建设思路

(一)完善政策体系,优化阅读生态环境

许多省区已经出台针对全面阅读发展的扶持办法,也有较为具体的阅读设施、载体、平台等的认定办法。解决全面阅读中将会遇到的难题的相关措施,助力全民阅读活动发展的各类专项规划,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为统筹推进全民阅读发展、强化协调阅读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由于目前的民族阅读内容建设不足,难以满足社会需求,需要进一步明确民族阅读内容建设的引领示范区,同时加大对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的宣传推广,为民族阅读内容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致力于各种文化背景的阅读,并努力创造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环境,能让所有读者从阅读中茁壮成长。

1.建设阅读基地。在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阅读基地将积极探索民族阅读内容创新服务的需求特点及难点,以“阅读服务”为目标,以“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手段,以“协同发展”为工具,在“互联网+阅读生态”助力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为民族阅读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关键内容服务。建立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开展,通过使用“机构∕个人民族数字图书馆与出版物投送系统”提高阅读推广服务效率;利用机构馆和个人馆,读者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定制各类阅读资源,从而提升民族素养与文化水平。

2.出版共享。在传统时代,内容是出版业最大的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出版业最大的资产[39]。西部地区的民族出版社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应充分发挥其在主题出版方面的优势。

3.数字出版基地。打造“产业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国际化特征明显”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部领衔”的西部少数民族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具有产业规划优势,集中资源打造产业集群,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引领西部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未来,可以借助“互联网+”为抓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瞄准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和数字出版三大方向,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模式。引进华为、中兴、三星、英特尔、IBM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对入驻数字出版基地的企业,相互借鉴有利于在一个更大的格局、视野里,做好自己的事情。西部民族数字出版基地设想规划应以国家产业规划为指导,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关键要素,集中有效资源,打造产学研创结合的示范园区,逐步形成互联网出版、教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五大产业集群。

(二)以数字技术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科技融合,抓好基础工程。构建内容:以技术为支撑,加速民族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该平台由研究机构、大学、文化企业、图书馆、出版社、期刊社、行业协会等联盟、协会联合成立。根据开展民族文化数字阅读服务的实际需求,阅读数据创新链条,形成民族阅读内容开发基地。

通过构建“数字内容资源库”“协同编纂系统”“数字内容加工服务平台”“ERP系统”和“数据交换中心”等基础平台,推进内容生产和管理数字化与标准化,形成大众阅读、数字教育、双语阅读、动漫等转型融合发展业务体系。民族阅读基地以满足读者对民族文化、民族文献与民族信息的总体需求为目标,将各类阅读内容汇编起来构成民族阅读内容数据库,将各种阅读内容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阅读应用。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轨迹证明了把少数民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阅读资源的可能(见表11-5)。

表11-5 少数民族电影发展轨迹

资料来源:胡谱忠.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及发展对策[J].民族艺术研究,2017(1):51-57.

少数民族电影,依托历史叙事元素和民族文化力量,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展示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社会影响力巨大。因此,它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何把这些民族优秀精华转化为阅读资源,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课题。

国家全民阅读“十三五”规划也指出,要“依托网络空间逐步实现对读者日常阅读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模式”,利用最新数字科技技术,提供不同主题的互动体验。作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空间的延续,提供产业示范空间,如:企业产品展示,技术交流、学术研讨、项目路演、小型会议,新书发布,新产品发布等。将“三个空间、五个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连续的主体,提高二层整体空间的产业示范效应以及科技感和互动感。以“新媒体创意空间+企业展示空间+文化艺术中心+全民阅读中心+数字咖啡+多媒体中心+会议中心”的数字化复合创新的组合方式,存在于具有相当密度和混合使用功能的城市肌理中,多元科技文化元素交融,成为这个区域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每一个基地中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灵感。

1.技术应用。VR/AR/MR技术、3D打印、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游戏设计、网络安全、数据库、数字测绘、数字化工程、数字化装配技术、数字城市规划等。

2.文化创意。数字传媒制作、广告创意、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

3.数字出版。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视频制作等。

4.数字教育。互联网教育、网络培训、在线直播、企业管理咨询、数字化教材管理、数字化跟踪服务、网络科研、教育信息整合、资源传输、课程存储、数字化教育设备、教育软件设计等。

(三)促进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

文化资源数字化创新基地首先要为扩大民族文化阅读内容快速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也要为后续的应用推广创造条件、扫清障碍、铺平道路,还要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阅读资源的应用制定各种标准,使其能够为相关各方所接受,生产出大批量、多层次的阅读产品。目前,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如2018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集聚文化产业,可以认为文创园区的属性是以聚集一定的文创法人单位数量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侧重点在支持政策方面[40],人们可以充分领略、亲身体验文化科技融合之魅力。

1.虚拟体验展区。观众可在该区亲身体验VR虚拟现实、3DVR沉浸式体验、3D裸眼体验等高技术元素技术。该区的VR装备可以展示西部各个少数民族图腾、服饰、图案等,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展示其发展历程。

2.动漫与电影。通过触摸屏展示了多款由国内自主打造的优质文娱节目、动漫电影等,表现了文娱产业中文化经济与技术相辅相成的新业态。

3.智慧生活。采用3D技术构建少数民族居家生活的场景,结合智慧生活的示意动画,构建了创新智慧城市与智能家居的先进理念。

4.绿色出版。以国际视角,展现了数字出版的最新技术与发展前景,了解图书出版文化与创意结合的新模式,并展示了数字绿色印刷发展的杰出成果。

5.共享信息。通过高端智能展品的实物展示以及智能产业生态系统的信息展板,全方位展示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与互联网融合的“产业生态世界”。

6.数字阅读。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互联网对传统阅读进行加强和创新,是数字阅读推广的重要方式。

7.文化阅读。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古籍图书的阅读体验,并了解数字阅读事业的发展前景。还可以通过欣赏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案例,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前景。

8.多元融合。通过高清L型大屏幕,感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态势,促进文化创意与多产业融合的经典案例。

9.AI机器人。青少年可以通过观看精彩的机器人互动舞蹈秀,以及通过与机器人优优、小宝和它的小伙伴们进行趣味性的互动,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杰出成果。

10.阅读与旅游。通过展示西部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一些优秀成果与案例,了解数字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情况。

11.3D打印。展出了多款高端的3D打印机以及多种材料的3D打印成品,可以通过3D打印进行文创产品的展现。

12.数据大屏。拥有庞大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数据信息,通过触摸视频感应装置,可以点播、检索、浏览行业信息和系统数据。

13.影视现场。采用数字拍摄技术,将虚拟影像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场景,在指定区域内完成动作,再通过虚拟演播技术实现与动态影像的精彩互动。

15.民族大剧院。可通过升降多翻实景模型结合立体幻影技术的交互使用,让屏幕中播放的剧目实现虚实结合和虚虚结合的效果,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16.炫幻魔方。综合运用多维度、多载体展示手段,利用动感LED屏幕、质镜面玻璃,打造六维影像沉浸式包围的神奇光影秀。

17.云报纸。使用图像识别处理技术,通过识别读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为其搜索更多以多种媒体形式体现的相关新闻内容,达到让新闻动起来的阅读效果。

18.阅读万花筒。利用三角形的镜面材质打造墙面,把西部民族地区多家报纸头条和出版社图书目录进行视窗化处理,使文字和图片“活动起来”,展示新的阅读推广业态。

19.新阅读体验。4D主展影院内设六向自由度双座位动感座椅,在3D电影的基础上,模拟出雨、雪、雾、风等特效场景,达到沉浸式全感官体验的逼真效果。

20.艺术长廊。通过高清LED和三面玻璃镜的巧妙结合,奇幻地呈现出西部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

21.非遗展示。通过西部少数民族非遗珍品陈列、图文展板等形式,构成“故事”“技艺”“手艺”等的展板。

22.视频生产。探索文、图、音视频、H5、虚拟现实、动漫文化产品开发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深度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注释】

[1]燕道成.数字阅读的分享化、智能化、圈层化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0日.

[2]周宪.正视媒介变革 重建深度阅读[N].师道,2018(3).

[3]参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

[4]余胜泉.大数据时代的未来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7(21).

[5]任晓宁.年轻人数字阅读习惯超出你想象[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5月5日.

[6]傅昌銮,潘伟康.数字化迭代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

[7]燕道成.数字阅读的分享化、智能化、圈层化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20日.

[8]刘锋.互联网云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兴起[J].文化纵横,2017(4):38-44.

[9]赵婀娜.慕课,给学习者更多可能[N].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1日.

[10]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2017(1):8-14,29.

[11]贡晓丽.知识类内容:短视频平台的“新元素”[N].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

[12]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

[13]孙伟平.大变革时代的哲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13.

[14]埃德加·戈弗洛伊,本杰明·舒尔茨.下一场咨询盛宴: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咨询顾问[M].李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5]李侠.科学文化变迁中的博弈[J].科学与社会,2017(2)33-36.

[16]谭博.图书馆开展“VR+阅读推广”的基本途径与实施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7(4):13-17.

[17]阎岩.满足思想需求,文化节目才有生命力[N].光明日报,2017年8月16日.

[18]王节,周雪涵,聂庆璞.2017年网络文学作家概况[Z].网络文学年鉴(2017).

[19]王节,周雪涵,聂庆璞.2017年网络文学作家概况[Z].网络文学年鉴(2017).

[20]蔡晓璐.文化与科技走向深度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0日.

[21]贾文山.未来传播形态:思考与前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5):76-83.

[22]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

[23]MOGAIL 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Libraries[C]//Biling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Yesterday,Today and Tomorrow,At Defenc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Centre,Ministry of Defence Delhi,2014.

[24]COLEMAN N 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library of the future,revisited[R/OL].Digital Library Blog,Stanford University12017-11-03].http://library.stanford.edu/blogs/digital-library-blog/2017/1l/artifir:ial-intelligence-andlihrary-future-revisited.

[25]周岳峰.信息革命:美国政治的暴雨与黎明[N].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12日.

[26]刘锋.互联网云脑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兴起[J].文化纵横,2017(4):38-44.

[27]程洁,庄泽枫.书香中国:全民阅读走进新时代[N].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8日.

[28]汤法远.民族文化建设须强化大数据应用[N].中国民族报,2018年12月7日.

[29]李秀华,蒋平.现代化对壮族语言文化变迁的影响[J].广西民族研究,2017(2):83-89.

[30]陈鹏.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播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10):115-119.

[31]傅昌銮,潘伟康.数字化迭代与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8日.

[32]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2.

[33]袁侃.新型主流媒体的多维生态内涵解析[J].编辑之友,2017(12):54-58.

[34]朱俊.再论族格——从民族的公法人地位展开[J].广西民族研究,2017(1):21.

[35]张艳敏.壮族伦理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民族研究,2017(1):87-93.

[3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137-139.

[37]匡文波,吕聪聪.新媒体技术助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6日.

[38]杜卓倩.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以四川省图书馆“藏羌彝文化带专题”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1):63-66.

[39]谭跃.传统出版数字化的关键与产业方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月17日.

[40]王彩娜.文创园路漫漫,何求索?[N].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