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群众性阅读服务建设

四、加强基层群众性阅读服务建设

(一)促进基层阅读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图书馆正在向网络文献定制、在线咨询服务等方向进行转变[9]。现阶段西部少数民族社区图书室∕乡村图书室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相关的政府法制化建设水平有限;覆盖面有限,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传承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图书室内部业务建设和管理的总体水平较低,图书资源不足,藏书结构不合理,图书借阅率不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比较滞后,相关“大数据”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应用等。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三五”全民阅读战略推进的着力点所在(见表9-1)。

表9-1 民族地区全民阅读战略均等化路线图

第三代图书馆以知识交流为主体,其最高境界是将这种基于知识的服务根植于社群之中,推进社群知识的分享、社群情感的交流和社群活力的激发[10]。因此,需要有效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营造少数民族社区图书室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

1.国家民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建设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2.进一步对接国家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建设基础性工作。依托基层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有效开发、盘活房产资源,确保图书室的场地建设,打造少数民族图书室示范建设工程,逐步构建覆盖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图书室服务网络,筑造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理想“阅读家园”。

3.拓宽少数民族图书室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通过加大各级政府财政补助和购买服务力度、发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图书室、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建设、发展资金”;由政府出资,设立“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图书采购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少数民族乡村图书室图书采购力度;鼓励社会各界适时捐赠图书(以反映少数民族历史、现代文化的书籍为重点),对在捐赠图书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个人予以表彰,授予其相应的乡村图书室“冠名权”,充实藏书资源,优化藏书结构,塑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图书室扩大科普、文教、民族传统民俗类图书的藏书量,积极开展具有“弥补网络文献阅读盲区”作用的相关图书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力求藏书内容更贴近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形成“民族文化气息浓”“生产和生活实用性高”的图书室藏书结构,以不断提升图书的阅读率。

4.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图书室的社会教育功能。鼓励有条件的少数民族图书室和乡村图书室开办“文化夜校”“文化课堂”“文化讲堂”,设立“民族文化创客工作室”“民族文化创客教育基地”“民族文艺创作工作坊”“民族阅读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打造现代民族阅读的小微“书院”“读书会”等,以保护、传承、创新西部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5.少数民族图书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水平。立足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运用“互联网+图书室”“移动互联网+图书室”思维来建设民族地区的公共阅读设施。

(二)探索跨行业多元化总分馆建设新模式

图书馆积极探索跨行业多元化的总分馆建设新模式,与企业、书店等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共建图书馆分馆(包括读吧、书吧等),因地制宜建立起上下联通、服务优质、有效覆盖的总分馆体系,打造品质阅读。设立休闲阅览区、文献借阅区、期刊阅览区、“你选书,我买单”图书专区、检索区等服务功能区,打造一个集阅读、文创、藏品、美食于一体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全年免费向市民开放,实现基本借阅免押金注册、加入全市通借通还服务网络、统一借阅规则。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配备E管家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1.菜单式、互动式服务。图书涵盖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时尚生活、美学生活、文化旅行等方方面面。

2.在家借书,快递上门。线上“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利用邮政快递服务,打造线上菜单式服务新平台,将书香速递到市民家门口,市民只要在“网借平台”下单选书,就可以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

3.海量新书,集精推荐。图书馆与图书发行商联合,提供国内外各类热门、畅销、经典的出版物(含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进口出版物等),供公众现场阅览,使读者与最新的图书亲密接触、与作者精神对话。同时,图书馆里设有琳琅满目的潮流文创,专注于艺术品文化灵魂传递。创造出各种艺术品、纪念品、文具等,展现文创的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有灵魂的文创产品,激发读者的创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