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信息生态系统

二、“阅读+”的信息生态系统

(一)“阅读+”的文化构建

在新时代背景下,阅读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民族团结的连接因素,也是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聚民心的重要举措。必须采取措施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多多阅读,让人们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思想理论总是具有继承性和传播的特征,越是能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越具有继承性和传播力[8]。阅读不仅将中华文化引入每一个人的心灵之中,还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其核心是围绕书香社会建设构建一个全民阅读的生态圈(见图8-3)。

图8-3 “阅读+”社会阅读生态系统模型

文化学家派伊(Lucian W.Pye)认为“传统的认同方式都是从部族或种姓集团转到族群和语言集团的”[9]心理学家沃切尔(S.Worchel)和科坦特(D.Outant)认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个体不得不频繁确定何者居于更加中心的地位[10]历史学家施莱辛格(A.M,Schlesinger)在《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反思》书中指出,对族群认同的片面强调将会从很多方面造成美国的碎片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种群体认同的政治化[11]。社会学家安东尼·史密斯(A.Smith)也认为,在一些民族国家中,族群承诺的复苏反映了对国家价值的排斥,甚至可能是分离主义的序章[12]。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趋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2004)》中将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兼容性问题列为当代世界政治的一个核心要素[13]。说明族群认同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冲突,应该说“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段、不同族群之间呈现出差异性,彰显了存在多种关系形式的可能”[14],因此,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阅读+”书香型社会的构建是问题解决的路径选择。

(二)“阅读+”的战略定位

以建设“阅读+”为载体,来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阅读能对各民族互相认同他者、异域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形成起到作用[1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全民阅读不只是学以修为的阅读,也不只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更不再只是功利性的个人阅读,而是包括个人、组织、社会在内的最广大群体的阅读,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阅读。深刻认识到打造民族地区“阅读+”书香型社会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新时代、新征程强国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阅读,那么少数民族发展的状况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大到民族文化传承,小到对于人生、对于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就不够了解。那么,少数民族可能就会对自己的发展和想要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可能导致民族文化传承失序。所以,少数民族需要阅读!国家的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每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或隐含一段历史,或蕴藏一个哲理……让阅读引路,大步向前迈向“中国梦”。

(三)“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构架

1.阅读推广体系。“阅读+”社会体系作为一整套系统化的运行机制,包含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四个层次,即指导层、领导层、操作层和促进层。这四个层次跨越了由宏观到微观,理念设计到具体执行的各个分工部门(见表8-1)。

表8-1 阅读推广体系的建设层次

(1)指导层。负责阅读政策的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地制定“阅读+”社会的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法律法规,负责统筹规划全民阅读体系的全局建设,负责设计阅读体系的宗旨和原则。

(2)领导层。具体负责领导当地全民阅读体系的建立和日常运行。

(3)操作层。直接贯彻落实阅读政策,构成了阅读体系的主要运行主体。图书馆不仅是个收藏文献、图书的阅读场所,也是一个终生教育的场所,应该担负起全民阅读推广、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

(4)推广层。负责促进操作层的具体运作情况,从而达到保障阅读体系功能的发挥。

2.阅读服务体系。“阅读+”要让阅读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遍布和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把常态阅读全部纳入其中。阅读体系的组织构架包括了三大系统:大众阅读信息系统、阅读需求信息系统、阅读推广推进系统。这三个系统既相互独立运作,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持,互相渗透,缺一不可。

(1)大众阅读信息系统。这是阅读体系组织构架的核心部分,主要负责大众的阅读工作,它是全民阅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阅读机构有:各类图书馆、各类教育机构和各个单位,旨在提高民众的阅读能力。阅读指导委员会则负责阅读的宣传、活动组织、阅读规划等工作。

(2)阅读需求信息系统。该系统负责适应民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以阅读基地、阅读平台、公众号、APP、微信等为主要阅读载体,广泛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紧密合作进行的信息集成、汇集、整理、积累与更新,并及时向民众提供阅读信息系统,帮助其不断更新阅读内容。归根到底,新媒体重组了读者的阅读模式,最大可能地解放、释放出了学生学习[16]

(3)阅读推广推进系统。该系统是阅读体系的支持系统,主要负责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提供全民阅读的顺利开展,通过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的合作,寻求政策支持、制度支持与资金的支援。并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改善大众阅读环境。

(四)“阅读+环境建设”的着力点

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性、娱乐性和无限的可塑性。如果说建立阅读体系是建构“阅读+”社会的重要子目标,那么对于建立全面有效的阅读体系来说,选择合适的侧重点来达到全民阅读战略目标尤为关键。这包括培养自我阅读能力、建立全民有效的终身阅读体系、支持体制和推进阅读活动的制度化三方面内容。

1.建立综合支持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社会阅读活动给予充分支持的综合支持体系,这包括为了实现让每个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阅读的目标,保证阅读的场所和内容,提供阅读平台,扩大阅读机会,致力于实现阅读机会均等的“阅读+”社会,优先考虑为那些迄今远离教育的人提供。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评定中,把阅读推广、阅读指标作为考核内容,吸引人们参与全民阅读,在注意教育内容、方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同时,为阅读推广提供可能,以促进终身阅读的连续发展。建立完善各种阅读推广机构和阅读设施,积极发挥阅读推广人的作用。

2.推进阅读活动的制度化。要充分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实现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中阅读行为的重复交替,进而推动阅读活动制度的重要性。建立起无处不在的阅读方式,鼓励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各种便利的阅读机会,并号召为其安排一定的阅读保障,形成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具有充分的制度保障。

3.培养自我阅读能力。培养每个人均应具有的自我阅读能力是建立全面有效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前提,自我阅读能力这一概念包含阅读的动力、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毅力。家庭阅读是培养自我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引导十分重要,应打好培养自我阅读能力的基础,扎实地掌握作为终身阅读关键的自我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毫无疑问,一切的阅读都要回归到个体。只有借助阅读才能够输入知识,以此理解世界和丰富自己,最终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阅读可以保持思想上的碰撞、辩论,甚至自我怀疑,保持在对生活、社会或内心的经验中探索真谛,只有这样,一本书籍才不仅仅是几百页被印刷出来的文本,它才会具有生命力,而人生及灵魂的厚度,才会因为阅读量的扩展向那不可触及的远方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