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部分建设
(一)民族文化工程建设
1.国家层面的文化工程。近年来,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了“西新工程”“东风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项目,但由于西部地区面积广大,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明显,阅读推广效果有待进一步落实,而西部民族地区阅读推广的重点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基层社区和边远地区。(1)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2011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目前,已有35家省级图书馆、275家市级图书馆、159家县级图书馆接入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各级图书馆839个业务平台互联互通。移动阅读平台还支持全国各级图书馆建设分站,自主进行分馆网站的资源发布及组织,实现资源在移动终端的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已有351家图书馆建立了分站。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还带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图书馆公开课资源联建,建设适合社会公众在线学习、可多种媒体利用的图书馆自有版权的讲座类视频资源。平台上已经有超过3300小时公开课视频资源,部分公开课还实现了网络直播。资源涵盖图书、期刊、视频、音乐、图片等各种类型,为全国读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读者可以免费在线阅读10万余册优质电子图书、300余种电子期刊和近2万集听书资源。登录方式有在线实名注册和第三方快捷QQ、微博、手机号,不论何时何地,通过互联网都能登录图书馆看书。(2)国家公共文化云。2017年11月29日,国家公共文化云重在面向县以下提供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基层服务效能。旨在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和服务的共建共享,打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地方层面文化工程。2018年5月,内蒙古文化厅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说唱·内蒙古卷》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18年6月,“多彩贵州文化云”平台由贵州省文化厅打造上线;2019年年初,国家决定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并开展原有《古籍目录》电子版的录入、整理以及数字化工作等。
(二)图书馆建设
1.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近年来,图书馆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学术讲座、阅读推广、文化讲解、图片展览、艺术展览、文献展示等,对于扩大图书馆文化活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服务读者等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见表3-14)。
表3-14 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图书馆学会编.中国图书馆年鉴2017[Z].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445.
2.图书馆文化资源库建设。
——内蒙古图书馆。
(1)《达斡尔族多媒体资源库》。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全方位地展示内蒙古地区达斡尔的民族文化特点。主要包括五个栏目:①历史变迁、民族称谓、族系源流、民族历史、研究文摘。②文化艺术:语言文学、民族文学、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工艺、民族医学。③民俗民风:礼仪风俗、生活风俗、生产风俗、节庆风俗、信仰风俗、游艺风俗。④发展现状:居住区域、社会经济、民族教育、生态环境。⑤人物春秋:历史人物、近代人物、当代人物。
(2)《蒙古族文化艺术资源库》。对蒙古族舞蹈、蒙古族音乐、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文化、乌兰牧骑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多种方式,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草原文化和艺术魅力。①蒙古民族音乐:包含了长调、呼麦、潮尔道、乌力格尔、好来宝、马头琴、四胡、潮尔、蒙古族民歌等传统音乐形式。②蒙古族舞蹈包括: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盅子舞、查玛舞、鄂尔多斯舞等。③蒙古族草原文化:从蒙古族祭祀文化、蒙古族礼仪文化、蒙古族饮食文化、蒙古族英雄史诗、蒙古族游乐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蒙古族宗教文化、蒙古族召庙文化八个方面体现出草原文化的独到之处。
(3)《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库》。以内蒙古九个地级市三个盟为划分单位,全面反映了内蒙古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资源库在十二个盟市下分别设置了旅游城镇、景区景点、旅游节庆、民俗文化四个二级栏目,每一个二级栏目都设有了图片和视频资源,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城镇、景区景点、旅游节庆和民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库中民俗文化资源多姿多彩,包括了蒙古族、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多种方式对内蒙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介绍,全景式地展现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草原风情。
(4)《内蒙古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包括“内蒙古远古文明”“内蒙古古代游牧民族”“蒙古族历史文化”“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内蒙古历史文物精品”“内蒙古历史文化名人”“内蒙古历史文化名城”7个专题子库。目前《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多媒体子库》已完成。《内蒙古历史文化遗迹子库》包括“寺庙”“古塔”“古城”“府邸”“长城”“其他”6个栏目,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详细地整理内蒙古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
蒙医药学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不仅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以严谨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临床疗效丰富了世界医药宝库。
(5)《蒙医药资源库》。包括新闻动态、蒙医药文化、蒙药方剂、疗术疗法、科研成果、文献索引、学术论文、专家名医、院所机构9个栏目和在线视频专栏。通过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蒙医药这一传统民族医药学。
(6)《特色馆藏电子文献数据库》为内蒙古图书馆自建的特色馆藏电子图书,包括了蒙文文献和汉文文献以及古籍文献。
——西藏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西藏分中心成为全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头羊,自2007年起建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文化价值较高的地方文化资源库;完成了特色应用西藏数字文化网、五大基础软件系统、硬件和机房的建设,全面提升了西藏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基础环境。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已覆盖474家文化活动中心,通过网站、微信、电子阅览室和各级文化馆等为用户服务。
(1)《八大藏戏专题数据库》。包括《文成公主与尺遵公主》《朗萨文崩姑娘》《诺尔桑王子》《顿月顿珠》《卓哇桑姆》《白玛文巴》《智美更登》《苏吉尼玛》,是藏文化的历史传程和文化传播方式之一。开展了原有《古籍目录》电子版的录入、整理以及数字化工作。
(2)《西藏藏北赛马文化专题资源库》。立夏时节,藏北牧区开始进入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草原上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赛马运动,草原深处随处可以看到牧民赛马的身影。马匹已不再是普遍的交通工具,而是草原上马背民族显示速度与力量的象征,通过数字化向世界传播。
——宁夏图书馆。已经实现全区公共图书馆的vpn网络专线连接,即全区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vpn专线连接宁夏图书馆网络,共享部分资源。同时,宁夏图书馆联合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地方文献数字化、政府公开信息加工、专题数据库建设、图书馆公开课等子项目,整合和充实自身的数字资源,加强资源数字化建设。采集加工完成并在政府公开信息网站发布近3万条政府公开信息,建设完成4个特色数据库,公开课200多集。
——云南图书馆。少数民族自治州图书馆8个,分别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目前,只有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建有门户网站,馆内设有少数民族文化图书馆。
《中国彝族文献图书馆》设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图书馆内(云南有2个彝族自治州,拥有彝族人口71.6万人和13个彝族支系),拥有彝族文献资源8000余种2.3万余册,其中征集彝文古籍100余卷,复制、手抄彝文古籍1500余册,彝族文献、彝文古籍、视听、电子文献、全文数据库。
【注释】
[1]张立辉,赵野春,许华峰.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途径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10):15-18.
[2]罗中展.就少数民族的角度思考“一带一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1-14.
[3]丹珠昂奔.不断推进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7年9月1日.
[4]李河,张晓明,张春霞.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局面[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5]白寿彝: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在中国民族关系史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1-12.
[6]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8]史金波.中国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9]刘志扬.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族构成与文化互动[J].民族研究,2017(2):55-67.
[10][美]莱斯莉·A·巴克斯特,唐·O·布雷思韦特.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M].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46.
[11]喇明英.释比与长老:羌族祭山仪式的区域差异研究[J].宗教学研究,2017(3):158-162.
[12]微信公众号大全[EB/OL].http://www.6949.com/region.
[13]刘永刚.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与中华民族建设[J].广西民族研究,2017(1):1-11.
[14]参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
[15]李超民,王月.论网络文化的政治功能[J].观察与思考.2017(1):51-57.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7]圣敏.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传统[N].光明日报,2017年2月26日.
[18]朝戈金.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7年4月10日.
[19]逢增玉.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路径述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5):34-36.
[20]王建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J].社会发展研究,2018(2):16-19.
[21]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14-26.
[22]许琳,齐菲.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媒介生态环境与民族语言传播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语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22):16-17.
[23]IFLA/UNESCO Muh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EB/OL.[2016—04—12].http://www.ifla.org/node/8976.
[24]成刚,袁梨清,周涛.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研究[J].民族研究,2017(6):34-46.
[25]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2-27.
[26]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价值结构[J].学术探索,2013(8):108-112.
[27]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40-45.
[28]刘敬华.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转型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145-149.
[29]肖远平,王伟杰.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40-45.
[30]何昭丽,米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7(5):149-155.
[31]林子.文化嬗变中的文化自信——基于《“她”字的文化史》解读[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2):134-136.
[32]陈振凯.中国推进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