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
(一)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1.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信息社会环境下,教育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地位提升产生着影响,阅读成为这一参与的最主要元素。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总投入从1996年的245亿元增至2015年的4931亿元,增长19.12倍(全国为14.68倍),尤其2000年以后增长率高达20%,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4]。西部各省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始终把民族地区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断促进各类教育跨越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发展平均水平的差距,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资源快速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与阅读密不可分,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已经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见表3-11)。
表3-11 西部民族自治地区教育发展状况(2016年)

资料来源:国家民委.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7[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372-374.
2.平均受教育情况稳步提升。西部地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越来越小。但从西部地区来看,义务教育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从2015年的93%提高到95%。2016年西部地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6年,其中,排前三名的是内蒙古、陕西和宁夏,排后三名的是西藏、青海和云南(见表3-12)。
表3-12 西部地区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2016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7[Z].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96.
(二)政策保障有力
1.不断加强民族教育保障措施。近年来,在中央民族教育工作部署下,国家对西部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各省相继制定出台了本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2016—2020年)》《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攻坚计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等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战略规划,以及支持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总体达到本省平均水平。切实解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有力地推动民族教育跨越发展。
2.认真落实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各级党委、政府从政策、资金、项目、师资培养与培训等方面对民族教育事业予以倾斜,采取特殊措施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形成了政府办教育、部门支持教育、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教育发展新局。“两免一补”“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民族地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教育专项资金”和免费中职教育、高职推免招生等惠民政策的有效落实,得到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赞誉,群众支持教育的热情高涨,教育成为广大群众最满意的社会事业。通过在省属高校举办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设立高中民族班、在高考招生中加分和倾斜,以及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措施,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建设性人才。
(三)民族教育的办学方式
1.不断创新民族教育办学方式。改善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启动农村教师周转房项目和后重建项目。目前,大部分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人均建筑面积已超过本省(区)平均水平。一些中学向民族地区招收学生,对招收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初中应届毕业生实行混合编班、混合寄宿。同时,适当增加重点中学的就读名额。
2.不断完善“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中,不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全面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同时开设外语课程,民汉双语加外语已成为双语学校的共同选择。如,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已形成学前教育、中小学各学段以及高等学校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有37个县(市、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工作,壮汉双语学校269所,在校学生总数14万多人。除了保护壮语,广西正在对京语、毛南语等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进行保护。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得到有效保护和弘扬,西藏学校教育全面实行藏汉双语教育。学前、中小学现有双语教师30642人,中小学校有藏语专任教师约5800人。
(四)民族阅读教育有序推进
1.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阅读开展。先后实施了多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农牧村中小学逐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结构趋于健全,信息化教学趋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管理、教学方法从此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为实现教育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先后实施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为提高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同时,教育信息化成为双语教学的有力支撑,各市、州、县借助项目实施,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双语教学之中,使边远农牧区少数民族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为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持续开展学校阅读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加大了图书馆建设,教育部门开展了“讲理想、重品行、做表率、促和谐”阅读教育实践活动和“爱祖国、反分裂、保稳定、促和谐”的主题阅读教育活动,把民族阅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各省(区、市)、市(州)、县的各级各类学校均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图书馆、民族阅读课程、学生读书会、班级读书角等阅读项目,各校园以课堂阅读教学为主要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民族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抓起,融入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重视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民族教育发展营造了和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