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阅读环境的改善

三、民族地区阅读环境的改善

(一)民族地区阅读环境存在的问题

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形成了对公共服务的特殊要求:一是服务环境的特殊性(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二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有很多民族因素),三是服务内容的特殊性(一些服务要求以公共服务形式予以供给),四是服务方式的特殊性(如流动服务方式)[8]。民族阅读环境是将少数民族社会化外部环境所蕴含的文化、思想、观念、艺术等内化为民族文化价值的过程。外部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外部世界,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关系、精神文化的综合体。民族阅读和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推动民族阅读发展。

1.家庭教育环境的解构。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课堂),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阅读兴趣、个性阅读需求等,进而影响民族阅读推进进程。当前,少数民族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大家庭或大家族越来越少,长辈不再是家庭中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没有了道德号召力;家庭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松散式、候鸟式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稳定性也遭到较大考验,这些直接影响了家庭阅读的环境或氛围。同时,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也给民族阅读社会化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阅读方法不合理,或不重视阅读、忽视民族文化教育等,这些都影响了民族阅读成长,影响了民族阅读的社会化。

2.学校读书环境的缺失。学校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的社会机构,它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责任,还承担着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就阅读教育而言,学校应当以“读好书”为基本内容,以发展民族文化为基本要求,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进民族阅读的社会化。但是,民族地区的学校都以考试成绩、升学率等为价值导向,“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阅读培养,无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此外,在应试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设置、评价制度、教育理念、人际环境、舆论环境、教育内容等都有着明显的功利性倾向,这些给青少年民族阅读社会化带来了消极影响。

3.社会文化环境在消解。人是社会性存在物,民族文化会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仰。在民族阅读社会化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环境能够激励人们追求民族文化中独特的真、善、美,培养民族自信和民族情操、正确的文化信仰。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消极落后的文化环境会传播假、恶、丑,甚至让人误入歧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泛滥,诚信缺失、信仰虚无、道德失范等问题屡见不鲜,迷信、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泛滥,这些给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也阻碍了民族阅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二)民族地区阅读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措施

民族阅读社会化主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完成,因而,可以从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读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民族阅读的社会化问题,从整体上优化外部环境,建立民族阅读的长效机制。

1.优化家庭阅读环境。(1)推进家庭阅读建设。家庭阅读是强化家庭教育、构建家庭道德规范的阶梯,也是培养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家庭阅读有助于民族文化传承有序,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因而,应以亲子阅读、全家阅读为基本准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阅读,尤其为青少年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阅读环境,以更好地推进民族阅读社会化;(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引导子女阅读是家庭阅读的关键环节,家长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内容爱好、阅读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阅读取向。因而,应深入开展家庭阅读观的指导活动,以提高家庭阅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通过图书馆、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阅读指导活动,普及各种家庭阅读知识,以提高家长的家庭阅读能力,以便为民族阅读社会化营造良好环境。

2.优化学校阅读环境。(1)树立“以读书为本”的阅读理念。在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进行技能训练,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取向。教育家陶行知说:“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身体如此,道德上的经验又何尝不然。

3.优化民族文化传播环境。在当今社会中,新媒体快速崛起,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微信、微博、QQ、BBS等新型社交平台迅速发展,成为影响民族阅读观念和阅读方式的重要工具。为此,应加大民族阅读大众传媒和社交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的泛滥。同时,要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阅读实践活动,用优秀民族作品占领民族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努力为民族阅读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给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工作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

1.语言文字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关系到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语言和谐和社会和谐。在对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资料梳理和调研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概念较为模糊。(1)对本民族语言保护、发展的必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于民族语言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语言使用有自卑心理,也就增加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的障碍。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从省到市(州)。从市到县,从县到各级乡政府都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广泛宣传,把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从单纯的学术行为上升到“保持人类语言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多样性与人文生态多样性”的高度,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认识,提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传承的意识,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在本民族和家庭内部的传承,为民族关系和谐及民族文化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2.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体系。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体系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开展。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西部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自治地区,陆续制定了各自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但还是有一些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没有相应的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也缺乏针对性。所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西部地区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办法。

3.加强民族文字处理信息化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加强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工作,尤其是针对—些依靠口口相传形式保留下来的、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希望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一些民族语言专家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建立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技术,以音频、视频、语音库等形式,深度挖掘、仔细记录、认真整理各少数民族在自然状态中的语言声像资料,使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信息得以长期保存。

4.培养民族语言传承人。从目前的调研来看,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人员中,多是非本民族的,他们自身缺乏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和认识。一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各州县政府可以号召少数民族中的一些青年才干,—起致力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传承;另一方面,可以委托相关的语言研究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人才,调动各方积极性,注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梯队建设,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西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保护走上正轨。

5.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我们党和政府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西部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政策和经验来看,各地方政府也—直比较重视“双语”教育教学,学校通过教学不仅能培养出双语人才,推动少数民族教育,通过“双语”教学让更多的少数民族读懂汉语图书,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民族政策,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意识。所以,建议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加强双语教材建设和增加双语教育投资,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施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