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生态的重构

一、阅读生态的重构

(一)技术创新催生多种阅读机会

由于阅读方式改变,对于整体改善阅读乃至文化生态,无疑影响深远。有人认为是社会文化浮躁的表现,有人认为是现代社会对单一文本的长时阅读感到乏味而难以持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是时代进步体现出的阅读方式转变……对于数字阅读,媒体普遍用“悦读”一词来形容,即这类浏览式阅读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性阅读。如果从现代社会发展环境视野下考察今天的阅读现象,不难发现“互联网+”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也不例外。知识∕信息获取是阅读的本质,从阅读方式演进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BBS的发帖到微信的“悦读”,再到APP的短文阅读的演进,内在地体现了一种碎片化时间利用下的知识∕信息获取行为。客观地说,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其知识生成模式是一脉相承的,读者与阅读内容的黏合度至关重要。即读者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关注和理解,决定了阅读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与内化,并不在于阅读载体的形式,也不在于阅读内容的长短或深浅。虽然数字阅读的阅读方式相对于传统阅读来说有所改变,但阅读的深层知识构型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眼球视觉与脑活动综合作用下对于知识的理解。因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知识生成变革是有限的。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吉本斯认为,知识是在一个更广阔的、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境中被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应该是一种互补、互动的关系。所以,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可以是知识生成模式生产的新路径。

(二)“微、快、动”已经成为很重要的阅读行为

数字阅读可以分享有趣的、有阅读价值的、有新闻性的或吸引人眼球的内容,而且这种分享不用面对面交流,直接使用手机发送即可。每个人可以多次在微信上转发出多个信息内容、文章、图片或视频。如今西部民族地区读者的数字阅读行为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微、快、动”三个特点:微,即文章内容短小;快,即阅读频率的快速;动,即阅读内容的动态性。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1.移动性。人们现在平均每天花大约2小时在手机或移动网络上进行阅读,碎片化阅读引领着数字阅读。明显的优势是移动终端条件下的数字阅读方式较少依赖地点、时间和空间,使用终端阅读设备大多是手机、笔记本、平板、阅读器和个人电脑。

2.交互动性。社交是最流行的阅读在线活动,读者不再蒙头读书,青年人更愿意对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同时,通过互动从海量出版物中选择值得一读的书籍。

3.彰显个性化。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读者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更能控制所阅读内容。文章、视频、图片、动漫、游戏、音乐等多样化内容的阅读可根据读者的阅读特征和阅读方式来选择展示的内容。

4.快速、即时和方便。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更大内存的硬件和使用方便的软件,使读者登录和阅读更加容易,内容链接更丰富。

5.海量阅读内容。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广泛应用,阅读内容的创建和传播越来越简单,阅读内容更为多样。同时,同样一个阅读内容还可以在内容的宽度和深度上进行链接,内容过滤、精选推荐越来越个性化。

6.集体性阅读。读者间的联系密切,他们更愿意就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内容进行分享、推荐和交流,民族文化的黏性产生广泛是阅读联系,可能会产生一种集体阅读体验。一个集体性的阅读体验不仅影响阅读行为和阅读偏好,而且形成了被分享信念、理念和道德态度的一种集体意识。

7.多渠道性。技术手段的多样化,创造出大量的阅读渠道和大量的阅读内容,读者从各种不同设备登录、进入各种不同阅读平台、使用各种阅读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