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战略推动下的阅读推广理论创新点越来越多

三、全民阅读战略推动下的阅读推广理论创新点越来越多

(一)涌现出了一批阅读学理论研究者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阅读推广的事业得力于高瑞卿、曹祥芹、王余光、徐雁等一批阅读文化研究者的巨大推动,中国阅读思想的发展也得益于他们的思考。同时,国内阅读理论的发展也得益于董味甘、钟晨发、黄葵、俞君立、甘其勋、王继坤、王龙、王松泉、张必隐、赵俊玲、郭腊梅、杨绍志等诸多学者的推动。在这个背景下基于通过推广经验、文化背景、自身关切的学理等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学理论下的阅读理论开始出现各种主张的分野,而且相关主张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多元化”的现象可以归纳为“四个多元”:阅读理论多元、阅读方式多元、阅读层面多元和阅读推广多元。

(二)阅读推广研究内容日渐丰富

随着今后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阅读推广以其社会化的特点,满足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阅读需求。国家、社会、市场和公民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形态影响了阅读推广思想的发展,随着阅读推广实践的不断推进和研究的不断深化,国内阅读推广的思想也正在走向成熟。中国现代阅读推广脱胎于社会动员和图书馆服务两种力量的互动。阅读推广人、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读书会等多数的社会阅读活动都是这一文化互动的典型代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阅读推广理念大量进入国内,将西方国家社会范式下的阅读推广社会实践模式带到中国,同时也在中国原有的国家主义和民间主义的互嵌式模式中加入了具有学习式社会组织特点的“公民阅读”的意识形态观念。国内阅读推广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较多,内容广泛,大致包括五个方面:1.深入探讨阅读推广的影响因素;2.全面开展阅读推广的主体责任研究;3.深化阅读推广长效机制研究;4.拓展阅读推广手段研究;5.强化数字化阅读推广研究。

【注释】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5.

[2](日)斋藤孝.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6.

[3](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美)约书亚·梅洛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杜元清.信息环境与信息传递样式[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16-20.

[6]Marcella Szablewicz. The ill effects of “opium for the spirit”: a critical 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net ad-diction moral panic.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3,No.4,December 2010,459.

[7]Mark West,Han EiChew.移动时代的阅读:发展中国家移动阅读研究[R].沈浠琳,薛玉贞,王晨宇,译.图书馆论坛,2015(9):44-45.

[8]于德山.构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23日.

[9]张倩,邓小昭.偶遇信息利用研究文献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20):138-144.

[10]WILSON P. Public knowledge,private ignorance[M].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7.

[11]ERDELEZ S.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it's more than just bumping into information[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9,25(3):26-29.

[12]TOMS E G.Serendipitous information retrieval [EB/OL].2015-04-16ttp://www.ercim.org/publication/ws-pro-/DeLNoe01/

[13]LEWICKI P,Hill T,CZYZEWSKA M.Nonconsciousacqu-isitionofinformation[J].Ameri canPsychologist,1992,47(6):796-801.

[14]CASEDONAIDO. InformationbehavioM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40(1):293-327.

[15]Case,Donald O. (2006),Information behavior,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40 (1),pp.293-327.

[16]舒曼.社会弱势群体网络信息表达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28-233.

[17]Floridi,L. (2002a),On defin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pplied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Social Epistemology,16(1),pp. 37-49.

[18]Blau P M.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M].Transaction Publishers,1964.

[19]Teresa Griffin& Deb Cohen.Critical Reading of the Web Communication Teacher Vol.26,No.1. January 2012,pp.6.

[20]虞法.行动因果论引入心里因素解答行动本质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6日.

[21]N.Ketherine Hayles How we Become Pose Huntam:Virtual Bodies in Cybem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M].CHICAGO. The V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1999.

[22]Lasswell,H. 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Bryson,(ed.),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1948.

[23]Braddock,R. An extension of the "Lasswell Formul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58(8): 88-93.

[24]Shannon,C. and Weaver,W.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49.

[25]Gerb er,G. Toward a general model of comm nication,Audio-Visual Communication Review,1956(4):171-199.

[26]Newcomb,T.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onunicative acts,Psychological Review,60.1953: 393-404.

[27]Westley,B. H. and MacLean,M. 'A conceptual model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Journalism Quarterly,34.1957: 31-38.

[28]徐雁,李海燕.全民阅读知识导航[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23.

[29]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30]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Ml.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4-132.

[31]乔欢.信息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32]胡昌平.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

[33]杨德惠.基于社会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行为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3):73-76.

[34]刘勇,徐双,王学勤.基于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15(3):82-85.

[35]李明.网络环境下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12):198-200.

[36]舒曼.社会弱势群体网络信息表达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228-233.

[37]刘晓华.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及行为的价值取向硏究[J].现代情报,2017(12):126-130.

[38]臧英杰,勇世英.高校学生读者阅读心理与需求的调查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6):173-176.

[39]姜婷婷,范水香,王昊.高校图书馆OPAC中的分面搜索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基于不同任务的对比实验分析[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5(4):114-121.

[40]迟艺欣.大学生阅读选择和阅读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89-92.

[41]赵庆玲.接受美学与深阅读:图书馆可以做的[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6(2):3-6.

[42]王福,毕强.数字资源组织的柔性化趋势理论体系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6(3):41-45.

[43]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44]黄晓新.保障国民阅读权利深入走进“阅读社会”[J].出版发行研究,2017(4):17-21.

[45]朱永新.新时代全民阅读更需要入心入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4月24日.

[46]韦胤宗.阅读史:材料与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18(3):37-40.

[47]周宪.为什么“死活读不下去《红楼梦》”[N].人民日报,2018年2月23日.

[48]温庆新.开展阅读史实证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28日.

[49]王瑜世.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图书馆“伴读服务”理论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8(8):37-41.

[50]王育珊.少数民族大学生阅读倾向调查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50-152.

[51]库尔班·阿吾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J].跨世纪(学术版),2008(9):85-86.

[52]杨德明.少数民族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15-119.

[53]阿米娜·阿力木哈孜.论互动原则在高校少数民族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8(3):61-63.

[54]黎强.少数民族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三思[J].文学教育(下),2009(9):116-118.

[55]班振林.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语综合版),2009(6):118-119.

[56]艾斯卡尔·买买提.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刍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7-18.

[57]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1):104-108.

[58]谭荣杰,谭黎,易红.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阅读心理需求调查与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5.

[59]杨翠萍.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2):95-100.

[60]李斌,吴才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研究的新探索——2016年“中国家祠文化·天柱论坛”会议综述[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1):130-136.

[61]蔡家意,姜进.公共图书馆分龄分众阅读推广模式初探—以湖南图书馆阅读推广为例[J].图书馆界,2017(3):74-76.

[62]何秀梅.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阅读推广效果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图书馆微信的调查[J].图书馆界,2017(1):25-31.

[63]赵生让.“欠发达地区阅读推广金点子”分析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8(7):39-43.

[64]戴俊潭.对当代数字阅读革命的五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7-29.

[65]张世海.对数字化时代阅读“碎片化”与“图像化”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6(6):62-64.

[66]陈洁.社群效应与图书出版产业新态[J].中国出版,2017(20):49-52.

[67]张冬梅.杂志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14日.

[68]范军.数字阅读的深与浅[N].光明日报,2017年9月12日.

[69]周静.论社会阅读的“二律背反”及图书馆的破解之策[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2):13-15.

[70]段志兵.巧对碎片化阅读需求,优化科技图书设计[J].中国编辑,2012(5):29-31.

[71]周亚.“浅阅读”概念界定及相关辨析[J].图书馆杂志,2013(8):18-22.

[72]林元彪.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J].上海翻译,2015(1):20-26.

[73]张文亮,蒋秋子,尹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79-83.

[74]卢玉红,赵冬湘.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优化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84-87.

[75]刘露.碎片化阅读及相关概念辨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7(11):21-23.

[76]王成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