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数字阅读研究
(一)数字阅读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阅读有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基础,一些学者对数字阅读进行了研究,如钟洁玲(1998年)的“读图时代”概念、张智君(2001年)的超文本阅读中的迷路问题及其心理学研究、刘爱力(2007年)的手机阅读研究、郑满宁(2014年)的数字阅读行为模式研究等,促进和丰富了国内数字阅读的研究。戴俊潭(2015年)认为,如果纸质和数字两种阅读方式持续以当前的趋势发展,将来纸质阅读会逐渐式微,纸质书写和纸质阅读可能被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以保护的形式继续存在,数字技术必将带来一场全面的书写和阅读革命一点都不夸张[64]。张世海(2016年)认为,受到技术的支配和影响,数字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和“图像化”的现象[65]。陈洁(2017年)认为,数字阅读促使传统封闭式的阅读体验和习惯由此被打破,阅读变成了快餐式、开放化状态[66]。张冬梅(2017年)认为,数字阅读其实叫作浏览更合适[67]。范军(2017年)认为,数字阅读也可称为数字化阅读,或网络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阅读载体不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网络在线阅读、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iPad等[68]。
(二)关于数字阅读的观点梳理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界对阅读方式的探讨也日益深入。关于碎片化阅读概念讨论较多,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碎片化阅读与电子载体的联系,二是碎片化阅读有没有阅读价值。周静(2009年)认为,碎片化阅读与浅阅读的概念常常被混用[69]。段志兵(2012年)认为,碎片化阅读仅仅是个概念,是读者每次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或多个判断[70]。周亚(2013年)认为,碎片化阅读与浅阅读的心理过程,是阅读参与阶段的不同[71]。林元彪(2015年)认为,碎片化阅读是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72]。张文亮(2015年)认为,碎片化阅读是手机、电子书等设备上进行的不完整阅读模式,包括信息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73]。卢玉红(2015年)认为,碎片化是利用零碎时间的阅读,是一种“短”阅读模式[74]。刘露(2017年)认为,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但二者并不等同[75]。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数字阅读、网络阅读、轻阅读、厚重阅读、快乐阅读、移动阅读、微阅读、快餐式阅读、视频阅读等新概念不断,每个概念的理论侧重不同,反映了学者们对数字环境下阅读方式的看法。